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猪价反弹走势或延续至第四季度 供需失衡是主因

2015年07月24日 00: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猪价反弹走势或延续至第四季度供需失衡是主因
配图1:中新社发 赖鑫琳 摄

  中新网7月24日电(种卿)近期,经历了三年跌势的猪肉价格迎来反弹,特别是从3月中下旬开始,猪肉价格大幅反弹,几个月来涨幅超过30%。对此,有专家表示,这波猪价上涨行情仍旧会持续,预计到今年9月份结束。同时,供需失衡是此轮猪价上涨的主因,价格波动属于恢复性上涨,对今年下半年CPI走势影响有限。

  探因

  供需失衡是主因

  来自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数据显示,自4月中旬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呈上涨走势,其中6月底开始涨速明显加快。与4月16日相比,7月21日猪后臀尖肉、猪五花肉全国日均价分别上涨17.2%、17.1%。

  “猪肉价格最近这段时间确实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现在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是11.03元,去年这个时候是8.87元,上涨了20%多。” 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门负责人刘通此前表示。

  要了解猪肉价格上涨的内在原因,还需要知道一个关键词,即“猪周期”。

  一般猪周期的轨迹是,当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投入热情高涨致母猪存栏量大幅增加,进而生猪供应量上升,拉低猪肉价格;随后,价格走低不断压缩养殖户利润,其大量淘汰母猪又造成了生猪供应不足的情况,猪肉价格再次走高。

  过去三年里,猪肉价格的低迷让生猪出栏量逐步走低。农业部5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量较去年同期减少9.4%,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减少24.9%。

  “供求关系失衡是此轮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卓创资讯分析师姬光欣表示,年初,由于春节期间的大量供应,与生猪腹泻病导致的死亡率升高等因素叠加,让近两月的生猪供应量十分紧张,从而推高肉价。

 

 

  走势

  猪价上涨或将持续半年

  事实上,此轮“猪周期”来临时点普遍超出业内预期。一般情况下,由供需失衡引发的肉价上涨会在猪肉消费高峰的四季度到来,而此轮反弹却提前到年中的消费淡季。

  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第24周(2015年6月15日-21日)猪肉周均价每公斤19.82元,环比涨1.3%,为连续第11周小幅上涨,同比高7.5%。

  “前几年生猪价格长期低于猪粮比价6:1的盈亏平衡点,造成大型养殖场和小型养殖户均处于亏损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云华对中新网财经记者表示,不盈利的现状让许多经营者退出或者减产。

  在“猪周期”市场规律的大背景下,此轮猪肉价格反弹幅度和延续时长,就成为消费者和养殖户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姬光欣看来,这波猪价上涨行情仍旧会持续,到今年9月份结束,不过要比2011年的上涨周期短一些,也就是说价格反弹要持续半年时间。

  至于涨幅,张云华表示,大型养殖场都不会轻易退出市场,因此,未来猪价涨幅也会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表示,现在我国农产品供给还是比较过剩的,猪肉价格涨幅肯定是有限的。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王东明 摄
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影响

  对CPI拉动作用有限

  不难想象,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变化,必将让市场陷入“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怪圈。

  对于猪肉和生猪价格连跌时,依然在生猪养殖业苦苦支撑的农户来说,涨价必然是个好消息。“价格上涨会让养殖场有利可图,同时此前放弃生猪养殖的小型养猪户也愿意重操旧业,这有助于生猪行业提供更安全、可靠的肉类产品,并且保障国内肉类供应。”张云华分析称。

  相反,对于普通消费者,猪肉价格上涨会增加生活成本,同时也或多或少影响居民物价。

  据了解,猪肉、鲜菜价格一直以来都是影响CPI的权重要素,尽管近两年我国物价水平保持低位运行,但如果猪肉价格强势反弹,其对CPI走势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觑。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对比5月数据略有回升。其中,猪肉价格上涨7.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0个百分点。而就在5月份,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还是5.3%。

  对此,张云华认为,猪肉价格与CPI涨幅并非是紧密的联动关系。如今,猪肉对老百姓来说有很多替代品,价格波动不会同步拉动CPI大幅上涨。从前来看,猪价波动属于恢复性回调,不必过分担心。(完)

【编辑:段红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