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观点:扶贫开发需要企业参与 实现发展共赢

2015年09月16日 15:15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政府一般采取的对口扶贫方式主要是一个部门直接确定一个贫困县、乡、村,然后派出一个工作队,希望通过两年的帮扶实现脱贫致富。从实践来看,这种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包干负责的方式尽管花费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效果却并不很理想,有的地方工作队一走,还是很容易返贫。原因在于:两年的帮扶多是短期措施,不可能有长期发展;基础设施短时间内可以改善,但产业不可能培育起来;产业不发展起来,农民增收就没有长远保障。同时,还助长了老百姓的“等、靠、要”的思想,培养了“懒人”。

  而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实行的是产业、生产、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对接,注重的是长期规划、长远效应,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推动,是通过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致富自觉性、做大做强产业来实现的,更加具有“造血”功能。

  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要有持续动力和长远保障。企业实施的产业扶贫模式,可以给村民带来多种的收入。一是通过企业回购村民种养产品,带来稳定的生产收入;二是通过吸收村民参与企业实施的开发项目,带来务工收入;三是通过吸引村民入股开发公司或加入合作社,为他们带来分红收入;四是通过吸收村民到企业就业,带来工资收入。同时,企业直接收购农户产品,还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也间接增加了村民收入。

  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也使得企业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实现了发展共赢。企业产业扶贫,前提是企业有能力长期去做。只有企业得到持续发展,才有长期发展的实力和本钱。将产业扶贫与集团发展紧密结合,在产业扶贫有所成效之外,企业也可以得到健康发展。一是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二是企业建立了稳定安全的产品原料的生产基地。比如在对湖北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中,武陵山区的旱杂粮产业,已经成为某企业的战略产业,并打造成了产业链,形成了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加快了企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稳定发展的旱杂粮种植基地,实行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保证了生态、环保、绿色原料质量的要求。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