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熊股”分众传媒股价曾暴跌92% 身价两年涨300亿?

2015年09月18日 08: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如果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成功,那么中概股回归A股的范本中又多了一个非典型性案例。

  2005年夏天,江南春带着分众传媒杀入美国华尔街资本市场。在和纳斯达克的蜜月期里,分众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江南春还摘下了“第一位受邀按响纳斯达克开市铃的中国企业家”的名头。

  凭借着上市前两年眼花缭乱的收购,2007年冬天,分众传媒股价冲高到66.3美元的高价。暖冬后,江南春和他的分众传媒则一步一步走下神坛。到2009年3月11日,分众传媒盘中开出4.84美元的低价。相比历史最高价,跌幅约为92.70%。

  此后,分众传媒股价反弹至20—30美元区间。两年后,分众传媒遭到浑水机构质疑,股价再次下跌。在舆论看来,这也间接“硬化”了江南春私有化的决心。2013年5月25日,江南春以35.5亿美金的MBO交易价格,结束了和纳斯达克长达8年的恩恩怨怨。有数据显示,彼时分众传媒的市值不足27亿美元(约合165亿人民币)。

  随后,分众传媒开始了A股上市之路。借壳宏达新材的方案中,分众传媒估值457亿。不过,在宏达新材实控人朱德洪被立案调查后,借壳方案也宣告流产,而分众传媒随即和七喜控股完成闪婚。

  截至发稿,复牌后的七喜控股已经联系开出7个涨停,其股价也由复牌前的13.68元上涨至26.66元,几近翻倍。

  短短两年时间,是什么支撑股价曾经暴跌超过破九成的分众传媒市值飙升了300亿左右?

  中国经济网联系到七喜控股董秘办,对方工作人员回应称,“关于分众传媒的估值方案,公司公告中都已做了详细披露”。

  江南春的收购术

  分众传媒上市后,江南春靠着一些列收购,消灭一干竞争对手的同时,也促成了公司股价的大幅飙升。

  2006年1月4日,分众传媒宣布完成收购框架媒介,向框架媒介母公司Infoachieve支付3960万美元的现金,并发行2215.7万股原始股。4天之后,分众传媒宣布同主要竞争对手聚众传媒达成协议,两者合并,聚众传媒作价3.25亿美元。分众传媒将向聚众传媒支付9400万美元的现金,以及价值2.31亿美元的新发行股票,这一交易将于第一季度完成。

  藉此,分众传媒股价一路上行冲上20美元的高价,江南春的收购步伐也不断加快。

  2006年6月20日,分众传媒以30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的WAP PUSH运营商凯威点告,在更名为北京分众无线传媒技术有限公司之后,正式开始运营。

  7月31日,分众传媒与ACL股东达成协议,将收购ACL 70%股份。ACL的子公司PRC通过向中国电影院租赁广告时间,然后播出广告盈利。

  此时,分众传媒的股价已经稳定的30美元左右。

  2007年2月28日,分众传媒再次宣布,该公司已经同好耶广告网络达成最终协议,将以70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55亿美元的分众传媒普通股收购后者的全部股份,如果在2007年4月1日到2008年3月31日,好耶达到特定收益目标,将再支付价值7500万美元的普通股。

  再看分众传媒股价,已经爬升到66.3美元的历史高位。

  如果不是2008年3.15晚会上分众传媒垃圾短信遭到曝光,或许分众传媒的高光表现还会持续上演。

  抛物线的另一端

  正是这一些列收购,间接为分众传媒私有化埋下了伏笔。

  分众无线垃圾短信被曝光后,股价再次大幅跳水。截至2008年底,分众传媒股价已经跌到6美元的低谷。此时,分众传媒再次传出向新浪出售三大核心业务的的消息。不过,股价却依然持续下行。股价从10美元涨到66美元,分众传媒用了将近两年。而从66美元跌到4.84美元,分众传媒仅用了一年。

  2009年9月份,和新浪的并购案遭到商务部叫停,此次大手笔运作流产。

  2010年7月,分众传媒宣布,已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银湖投资集团签署了最终股权转让协议。据此协议规定,分众传媒将把旗下的互联网业务公司——好耶及其附属公司一并出售给银湖投资集团。

  根据交易条款,银湖投资集团将支付1.24亿美元现金,以交换分众传媒所持好耶62%的股权。

  当年四季度,出售好耶带来的7900万美元的净利让分众传媒的季报数据十分漂亮,其股价也逐步反弹至20—30美元的区间。

  浑水是不是罪魁祸首?

  和其他中概股一样,分众传媒也曾遭到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的狙击。

  2011年11月22日,机构浑水发布针对分众的首份长达79页的做空报告让分众传媒已经脆弱的股价再次震荡。

  当天浑水发布报告,称分众夸大LCD显示屏数量和效果、此前的高溢价收购导致高亏损,以及资产减值不合理、内部交易致股东亏损,给出“强烈卖出”评级。

  此报告一出,分众传媒股价暴跌,最高跌幅逾60%。21日收盘时,分众传媒跌幅达39.49%,报15.43美元,当日成交量较日均量放大近25倍。

  江南春发微博称,“这种到处造谣联手做空基金恶意图利的人为什么没人告他们呢?这些人应该得到法律的惩处!”。

  除了分众传媒的强势回应,不少机构也都发出了支持的声音。

  摩根斯坦利当天发部的投资分析报告称,维持对分众传媒的“增持”评级,目标股价定为46.50美元。摩根斯坦利认为,市场对于浑水做空报告反应过激,因此创造了一次很好的买入机会。

  高盛22日发布报告也表示,2008年之后分众传媒并未进行任何重大并购交易。因此之后充足的现金流主要源自分众传媒的核心业务,而并不是持续并购。

  浑水风波后不到一年,江南春就提出了分众传媒的私有化。

  江南春认为,美国人很难理解分众的商业模式,为此也难以作出合理估值。不过也有市场观点认为,浑水也为分众传媒私有化做出了贡献,即较为低廉的收购成本。

  2013年5月,分众传媒以35.5亿的价格完成私有化,正式告别纠葛了8年的纳斯达克。彼时,有市场数据显示,分众传媒市值约160亿元人民币。

  闪婚“备胎”七喜控股

  由于2013年私有化时签署的对赌条款,使得分众传媒的上市脚步极为迫切。

  对赌协议指出,四年内如果不能重新上市,将按融资协议中的规定以及公司现金及公司持续运营情况,分配至少75%的利润给股东。

  最先传出借壳传闻的是去年年底停牌的宏达新材。今年6月份初,宏达新材密集发布公告揭开了借壳的神秘面纱。

  公告显示,分众传媒拟以457亿元的交易总价借壳宏达新材。其中,宏达新材拟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作为拟置出资产(作价8.796亿元)与置入资产分众传媒100%股权(作价457亿元)进行资产置换;差额部分宏达新材拟以7.33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约54.42亿股,及现金49.30亿元支付。

  较两年前估值提升177%的价格让市场为之振奋,当宏达新材股民坐等收钱之时,交易突然枝节横生。

  6月18日,宏达新材公告称,实际控制人朱德洪先生于2015年6月17日分别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通知书主要内容为,因公司信息披露涉嫌违反证券相关法律法规、朱德洪涉嫌违反证券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公司及朱德洪予以立案调查。

  消息一出,分众传媒立马终止借壳宏达新材,带着几乎同样的借壳方案转投七喜控股。

  市场分析认为,“分众传媒上市迫切,不可能只和宏达新材一家在谈。近期A股的走势,有导致壳资源十分充沛。闪婚七喜控股,也充分说明分众传媒之前就在筹划的多手准备。”

  两年市值暴涨之谜

  不管是“前女友”宏达新材还是闪婚对象七喜控股,分众传媒市值暴涨之谜都备受关注。

  查看七喜控股的借壳重组方案发现,公司此次交易的拟购买资产分众传媒100%股权的评估值为458.71亿元,增值率高达1750.19%。后经协商,分众传媒100%股权作价457亿元,与七喜控股股权值相差448.2亿元。

  而两年前,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退市时市值不足27亿美元。为什么短短两年后其身价暴涨200亿左右?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的溢价?

  七喜控股公布的重组预案数据显示,分众传媒2012年-2014年的营业总收入为61.7亿元、66.7亿元、74.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3亿元、20.78亿元、24.1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38.6%。今年1-5月的营业总收入为31.6亿元,净利润12亿元。

  分众传媒还承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实现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9.58亿元、34.22亿元和39.23亿元。

  而分众传媒在美国六年的净利数据并不稳定。财报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400万美元、8300万美元、1.45亿美元、-7.71亿美元、-2.1亿美元、1.86亿美元、1.61亿美元。

  如此的业绩能否撑起如此高的溢价和未来预期,也成了市场议论的焦点。

  “传统媒体广告下滑厉害,楼宇广告较为平稳,增长最快的是影院广告。”一家广告公司负责人曾认为,分众传媒的业绩表现有点出人意料。

  也有投行人士分析称,在国内传统媒体广告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分众传媒如此高的溢价是否合理还有待观察,“在中国,户外广告的价值是被高估的,高估幅度个人认为100%左右,分众传媒也不例外。”

  资本市场,七喜控股复牌连续开出7个涨停。如此看来,纳斯达克八年风雨之后,江南春登的A股之路算是开了个好头。至于借壳的成色具体如何,或许还要等待时间来验证。(记者 郭晓伟)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