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0月1日起“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将全面推行

2015年09月25日 10:40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即将全面推行,这是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又一重要举措。在这一改革过程中,表面看是证件数量的减少,而实则是监管理念创新、行政权力下放、公共资源整合共同发力的结果——

  从10月1日开始,全国将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不再发放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9月24日,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副局长王磊表示,目前全国各地的工商部门均已做好准备。

  据介绍,改革后,企业办理营业执照时需要提交的材料增加了“生产经营地”、“财务负责人”和“核算方式”信息,但原来到税务、质监部门办证需要的其他材料不再提交。

  简化手续助力“双创”

  过去商事主体登记注册,要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程序复杂,耗时耗力。

  2014年3月,以“三证合一”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准确地说,当时的改革应该叫“三证”合“一证”或者“一证三号”,商事主体只需在工商登记窗口填一张表,由后台统一运转数据,就能拿到印有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不再单独存在。

  “一证三号”改革大大节省了市场主体的注册时间。在此基础上,今年10月1日起全面推行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更进一步,取消了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办理新版营业执照最快仅需数小时。

  由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每一个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也方便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改革后,江苏宿迁市城建开发类市场主体的设立时间由220个工作日压缩至58个工作日,由过去至少往返30个部门,精简至只需跑上一趟、连走4个窗口。

  “推行‘三证合一’能够简化市场准入手续,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缩短了企业创办周期,有利于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协调推进平稳过渡

  “三证合一”牵涉到多个部门,尤其需要各部门协调推进。8月7日,国家工商总局、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联合下发文件,落实10月1日前全面推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这份《六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首次整合优化了登记申请文书提交材料规范,并明确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登记部门审核后,直接核发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并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三证合一”的难点在部门之间的衔接,之前也有领到新版营业执照的企业反映办理银行开户手续时遇到障碍。因此,《通知》明确提出,各相关部门要适应“一照一码”登记模式的变化,以统一代码为标识,改造升级现有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与省内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传递和数据共享机制相对接。

  造成障碍的另一大原因是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散落于各部门规章中需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的条款超过200条。因此,《通知》还要求各部门及时梳理本部门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相冲突的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对有冲突的,尽快在制度框架内依法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关于落实“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10月1日后可凭‘三证合一’执照办税。央行也已承诺将按时开放对接系统。”王磊表示,从部门协作的角度来看,“三证合一”改革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实际运行中如果出现问题可随时调整。

  由于“三证合一”涉及的部门多、需要调整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很多,为此,改革设置了过渡期:在2017年底前要完成对企业发放和换发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有特殊困难的个别领域,最迟不晚于2020年底,且变更换证不收费。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