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际矿山大佬必和必拓首用中国铁矿石指数定价

2015年10月10日 09:4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昨日,中钢协负责人透露,必和必拓首次采用中国指数定价铁矿石,以私下议标方式,对两船铁矿石采用了上海钢联(my steel)的62%澳大利亚粉矿指数进行定价。这是四大国际铁矿企业第一次在定价时采用中国指数。

  这意味着中国定价铁矿石迈出了第一步,国际铁矿石市场已向买方市场倾斜,国际贸易定价方式多元化、中国定价权提升,必成趋势。中国铁矿石指数的运用,有利于中国在原油与黄金两个国际市场推行“中国价格”,为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添砖加瓦。

  昨日,中钢协负责人透露,四大国际铁矿山之一的必和必拓(BHP)首次采用中国指数定价铁矿石。据悉,中国铁矿石指数在1年半时间里,继“中国(黄)金”、“中国油”后第三个被国际市场明确采用的“中国指数”。

  几大国际巨头或将广泛采取中国指数

  广州日报记者从上海钢联了解到:必和必拓9月份以私下议标方式,对两船铁矿石采用了上海钢联的62%澳大利亚粉矿指数进行定价;这是四大国际铁矿企业第一次在定价时采用中国指数。必和必拓此前都是参照普氏指数定价;上海钢联的铁矿石指数和普氏指数编制方法趋同,但普氏指数样本多采自外企,而上海钢联样本则多取自中国钢厂、贸易商的采购市场成交价。两者年度差价稍有差异,上海钢联铁矿指数比普氏指数低0.3美元/吨。

  此外,上海钢联高管透露:另几大国际矿山集团也正在和上海钢联谈判,讨论采用上海钢联指数的可能性;未来1年,全球铁矿石市场或将全面启用中国指数。

  作为国际铁矿石领军企业,必和必拓采用了中国内地机构的指数,表示了该企业的定价思路开始向中国市场倾斜,并以“买方”市场意愿作为定价基础。上海钢联的指数所以长时间要比普氏指数要低,就是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与消费国(全球占比在40%以上),作为买方市场存在的中国市场,当然希望以更低的价格成交,却长期以来得不到卖方市场的承认。而必和必拓目前的举动,显然改变了这个惯例:“卖方市场”格局已全面改变,买方定价权正在加强。

  据悉,从2010年3月开始,参照普氏指数定价的月度合同开始主导市场。对比长期合同,目前的月度合同制度有利于更多的国际企业迅速采用“中国指数”,中国争取定价权之路或能加速。

  澳大利亚矿企经营困难 买方市场确立

  对比力拓、淡水河谷,为什么会是必和必拓首开“中国指数”先例呢?首先,必和必拓是一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起家的跨国企业。广州日报记者今年9月底采访了该国多家大型企业,发现由于中国钢铁行业限产减产、需求降低,直接导致澳大利亚矿产业出口量减少,企业普遍减产裁员甚至停产倒闭,大量的矿产企业待价而沽、上市出售。2010年需2亿元人民币购买的小型金矿,而今可以1~1.5亿元人民币成交。对诸多矿山企业来说,买方市场已完全确立。

  广州日报记者从“我的钢铁网”了解到:对比类似必和必拓长期使用的普氏指数,中国指数除了拥有利于买方市场的特点,还具备一些客观优势:综合性较强,准确度较高,综合了国际国内两个价格体系,综合了矿产、钢铁、生产、需求企业的现时报价;中国指数克服了普氏指数快涨慢跌、涨幅大跌幅小的劣势,更有利于公平竞价。

  距离绝对定价权仍远 对原油黄金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冼少娟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争取到绝对定价权仍需努力,只有数量上超过50%的国际企业采用中国指数、且市场上超过30%的交易用“中国指数”来完成,“绝对定价权”才算初战告捷,目前只走了第一步。

  2011年至今,中国官方与民间机构一直在争取铁矿石定价权:上海清算所上线铁矿石掉期,大连商品交易所设立铁矿石期货,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引入全球四大矿山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入股。而且,从卓创咨询的统计数据来看,铁矿石主力期货合约价格与青岛港现货价的相关性由2013年的不足0.8提高到目前的0.99以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正在被“打通”之中。

  另外,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教授认为,增强我国铁矿石期货的国际定价能力,进而实现铁矿石国际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有利于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特定币种国际结算地位的确立,通常依托某种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比如,美元主要依托原油。目前的中国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趋势已经确立,铁矿石选用“中国指数”势必深远影响到原油与黄金市场,在中国定价权方面更进一步,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文/记者井楠)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