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评中国经济增速“破七”:放点“气”表现或更好

2015年10月21日 11:11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外媒称,中国单季度经济增幅在2009年第一季度之后,于今年第三季度首度“破7”。9月份的进口额同比下跌近两成,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更是同比下降5.9%,呈现通缩态势。目前需求的减少已确定无疑。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20日报道称,特别是一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工业表现低迷。9月份轿车日均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1.6%。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钢材和水泥等行业的产量也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

  反映企业生产活动的发电量日均产量也在9月出现3.1%的负增长,而在8月这一数据还是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7%,但增速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引擎——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今年前9个月同比增长2.6%。与去年两位数的增幅相比,今年的投资水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另一方面消费仍旧坚挺。体现消费动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9月实现10.9%的同比增长,增幅较8月上升0.1个百分点。今年前9个月网上销售增幅更是保持在三成以上。

  李克强总理在此次经济数据发布前曾经表示,只要保持比较充足的就业、百姓收入有所增长、环境不断改善,7%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经济形势快速恶化,势必导致失业人数增加。为维护现有体制而确定的“7%左右”这一增长目标主要出于政治考量。中国政府正逐步出台托底经济的政策以争取达到目标。

  即便如此,现阶段中国并不准备出台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那样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因为如果强行推高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埋下投资过剩等祸根。

  定于26日开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对十三五规划进行研究。有观点认为,十三五期间的年增长目标将下调至6.5%-7%之间的水平。

  消除制造业投资过剩等问题的结构改革才刚刚开始。经济下行压力仍旧不小。中国的风险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20日报道称,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中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已经成为迟滞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人们有必要对其未来走势继续保持警惕。

  令人担忧的进口大幅减少的态势仍在持续。9月的进口额同比减少17.7%,前9个月累计进口额也比去年同期减少15.1%。

  在重工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生产和设备投资已正式进入调整阶段。这对那些高度依赖对华出口的资源型国家的影响恐怕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中国国内消费依旧坚挺,大城市住宅销售势头有所恢复,但仍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形势向好。

  中国政府虽提出了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但缺乏具有实际效果的政策。要想稳增长就必须拿出激发民间活力的大胆且具体的措施。

  中国一直存在着给予国企优厚待遇、蚕食民间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利益的问题。五中全会上少不了也要对如何破局进行研究。不能激发民间活力,就无法孕育新的增长领域,也就实现不了可持续增长。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19日报道称,中国经济放点“气”可能会表现更好。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布了第三季度的官方增速,按通胀调整后比一年前增长6.9%,略低于政府7%的官方目标。

  投资者有理由对中国的实际增长速度提出抱怨。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未完全崩溃,需要鉴别的是经济的总体走向。

  中国过去增长迅速的传统部门正继续减缓。但有迹象表明,经济的其他部门至少保持了良好态势。9月的汽车销量环比再次上涨。关键的房地产部门的销售额继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不管是从地理上还是从行业上说,中国都正在形成双速经济。

  东北部工业区在衰退,而主要沿海城市由消费者推动的服务业增长弥补了一部分减速。

  政府针对夏季股市暴跌采取的刺激措施尚未完全渗透到经济中,今后几个月也可能有助于支撑经济增长。中国还可能增加基础设施开支。汽车购置税的降低可能刺激消费开支。

  但是中国要扭转目前疲软的经济活动,可能还需要更多刺激措施。

中国单季度经济增幅在2009年第一季度之后,于今年第三季度首度“破7”。(资料图片)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