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高铁首次实现全产业链出口 项目竞争优势突出

2015年10月22日 16:2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与印度尼西亚四家国有企业签署协议成立合资企业,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式赢得雅加达—万隆(雅万)高铁项目。

  图为近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办的中国高铁展上,一名参观者拍摄中国高铁模型。新华社记者 贺长山摄

  中国企业正式赢得雅万高铁项目,代表着中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该项目将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同时也是国际铁路合作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创新。雅万高铁的建设对于中印尼两国而言是互利双赢,将拉动经济发展,使百姓受益

  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度尼西亚维卡公司牵头的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了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协议,该合资公司将负责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式赢得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

  项目竞争优势突出

  雅万高铁项目的签约尤为不易。此次中国高铁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日本,经过了多个回合的“切磋”,过程也是跌宕起伏,但中国还是凭借着突出优势在竞争中取胜。

  首先,中国高铁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丰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高铁已建成运营里程近1.7万公里,占全球的55%。时速300公里高铁线路长达9600公里,占全球的60%。年运送人次高达9.1亿,占全球高铁年运送旅客人次的55%。过去10年,中国铁路每10亿人公里旅客伤亡率仅为0.02,全球最低。同时,中国建设了世界首条高寒高铁、首条环岛高铁等,解决了高海拔、湿陷性黄土等各种地质气候问题,创造了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高铁技术。

  其次,中国标准的开放性更胜一筹。专家表示,中国高铁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铁路联盟的技术标准,并与阿尔斯通、西门子和庞巴迪技术标准兼容。印尼采用中国技术还意味着今后印尼的高铁市场仍将是开放的,而有些国家的技术与世界其他标准不兼容,一旦采用,将造成市场封闭和垄断。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高铁具有高性价比、高效率的优势。以此次印尼高铁为例,中国提出的工程方案造价75万亿印尼盾(约55亿美元),建设周期为3年,2015年9月兴建,2019年前通车。而日本提出的工程方案造价85万亿印尼盾(约62亿美元),建设周期为5年,2016年兴建,2021年完工。

  合作创新成制胜关键

  中国高速动车组此前曾出口香港,中国设计咨询公司此前也中标了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项目设计标、美国西部快线高铁设计标以及印度高铁设计标,但是,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将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方将参与勘察、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意义大有不同。

  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雅万高铁项目是国际上首个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与企业(B2B)进行合作建设的高铁项目,是国际铁路合作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创新。两国企业将在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中方企业将帮助印尼企业培训高铁人才,双方企业已就本地化生产和技术转让达成框架协议。双方企业联合体将通力合作,按照印尼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项目实施,严把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努力把雅万高铁建设成为安全优质的精品工程、国际铁路合作的示范工程、凝结中印尼两国人民友谊的百年不朽工程。未来,这样的模式有望进一步推广。

  建成两国互利双赢项目

  高铁项目的建设对于中国与印尼而言是互利双赢的项目,将拉动本国经济发展,使百姓受益。

  对于中国,雅万高铁的建设不会“赔本赚吆喝”。据印尼万隆工学院预测,项目初期客流日均约4.4万人次,如果以平均票价20万印尼盾(约100元人民币)计算,全年车票收入可达3.2万亿印尼盾(约2.5亿美元)。参照情况相似的京津城际高铁,预计建成6年后可实现盈利。

  对于印尼,雅万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直接拉动印尼冶炼、制造、基建、电力、电子、服务、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建成通车后,能够极大地方便民众出行,有效缓解雅加达至万隆的交通压力,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沿线商业开发,带动沿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高铁经济走廊,对促进印尼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印尼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成为印尼振兴经济的腾飞之路、改善民生的幸福之路。

【编辑:陈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