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热带雨林模式”促孵化科技成果

2015年11月10日 13: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西安11月10日电 (记者 张素)地处西北腹地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光所”),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已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累计实现产值12亿元(人民币,下同),吸引社会投资7亿元,纳税7000万元,带动社会就业3500余人。该所与西安高新管委会、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发改委及社会资本共同发起的西科天使基金已完成50个项目近1.2亿元投资,协助8个项目公司完成A轮融资。

  在中国,科研成果转化实为“老大难”。据统计,中国近年来科研经费投入每年增长约20%,成果转化率45%、产业化率5%、经济贡献比例2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当前中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光所的成功经验将推及其他科研机构。作为“先行者”,西光所的改革仍是“进行时”。中新社记者10日来此采访,探索其改革“下一步”。

  短短几年,西光所已孵化出70多家高科技企业,到2017年孵化出100家企业的目标指日可待。

  为什么选择一批中小企业?西光所所长赵卫以德国为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支撑着该国的经济体系。“‘小巨人企业’不可替代,在孵化过程中我们不先求企业‘做大’,而是强调企业的技术特色、技术创新、技术竞争力,小企业组建起来也是‘看不见的肌肉’。”

  中科创星孵化器的首席科技官米磊强调这里注重“硬科技”。相对于国内的“互联网热”,该所选择做擅长的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和生物光子等领域。

  在西光所已孵化的企业里,可以见到全球首个可测血管深度的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2014年销售额逾700万元;全球首款基于Eink电子纸技术的环境光反射式电脑显示器,受到美、英、日等国外用户追捧;还有基于全球最好超低相位噪音技术和音频解码技术的国产HIFI晶振芯片等科技产品。

  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告诉记者,能够在这里陆续推出产品,既是背倚西光所本身在光电信息领域的高水平研究,也是该所恪守“参股不控股”、“孵化企业不办企业”等准则,给予企业充足的发展空间。

  米磊将其形容为“热带雨林模式”——不同于砍除杂草的“农田”,这里强调雨水、土壤、空气、生物的多样性,为科技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允许失败。

  然而,研究所参股不控股、把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投入到企业进行转化,引起国有无形资产保值的担忧。赵卫认为,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技术价值取决于市场价值,“要按照市场规律重新定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技术是有时效性的,要把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到市场上,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

  记者注意到,西光所在一些已孵化的企业减持股份甚至退出。当首个改革“试验品”西安炬光科技公司成长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和生产公司,西光所的参股比例从38%下降到不到11%。

  “我们不希望研究所永远躺在一两个企业那里取得高额回报。”赵卫解释道。2014年,该所转让股份收回4900多万元,用于反哺科研及孵化新企业。这项收入也为当地税收作出贡献。

  事实上,国有股份管理或已成为西光所当前面临的“拦路石”。赵卫告诉中新社记者,因为登记、管理、审批、认证流程过于繁琐,致使一些创业团队无法顺利走向资本市场。“国有股份成为‘烫手山芋’,其他股东希望我们在上市前赶紧退出,这对我们是个损失。”他说,市场瞬息变化,漫长的审批周期也已切实影响到股份回收进度。

  令他们振奋的是,中国官方近来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科技创业的政策,肯定了西光所以往做法,也预示着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将越走越宽广。(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