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德国启用首个人民币计价交易离岸交易所

2015年11月19日 09:52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外媒称,近几年来,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金融中心都在争取设置人民币境外交易枢纽。为此,签署了不计其数的备忘录与合作书,安排了许多正式、国事访问。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11月18日报道,尽管如此,在利用中国的经济力量以及可能随之涌入的数万亿美元方面却鲜有进展。

  报道称,德国证券交易所对此无所畏惧。今天,这家德国交易所启用了首个专门用于人民币计价资产交易的离岸交易所。这个平台将让海外投资者得以投资包括债券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内的约200种证券产品。

  资本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塔布集团的合伙人安迪·尼博说:“中国以前有、将来也永远具有这种梦寐以求的机遇。”

  虽然伦敦证券交易所等市场先前刺激在它们那里挂牌交易的少数人民币证券产品的努力全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德国证券交易所扬言该交易所拥有一项关键优势,必能帮助它取得成功。与其竞争对手不同,这家德国企业由两大中国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共同持有,这使该企业可以拥有争取投资者所需要的信誉。

  报道称,不管最终表现如何,成立这样一家交易所蕴含着很大的利害关系。高盛集团说,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即将授予中国储备货币地位,在全球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人民币未来数年可以吸引1万亿美元的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债券。批准授予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很可能也会让更多国家坦然地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并对中国开放经济的努力起到助推作用。

  至关重要的一步

  报道称,即便需要花上好几年时间,但只要能够插上一脚,对于加强实际垄断与德国国债以及欧洲一些最受欢迎的股指挂钩的期货产品的德国证券交易所衍生品业务都是有所助益的。

  就中国而言,让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产品得到广泛交易对该国融入全球金融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实行资本管控,海外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或使用人民币,因许多理财经理无法持有中国的证券产品。直到2004年中国才允许人民币流出国门,不过现在中国恐怕是力求到2020年完全废除约束。

  德国证券交易所的这家合资企业名叫中欧国际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持有40%的股份。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持有20%的股份。除了债券和ETF,期货和其它衍生品何时推出目前尚没有时间表。

  选择寥寥无几

  报道称,中欧国际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开门营业前,海外投资者可以选择的人民币计价产品品种寥寥无几。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泛欧证券交易所各有一支跟踪短期债券的ETF。伦敦证券交易所在前,3月份发行,位于巴黎的泛欧证券交易所在后,于6月底发行。两家公司都计划在2016年推出更多的人民币证券产品。

  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部门负责人尼基尔·拉西说:“可以想象今后会有大量产品发行。我想明年会有非常多的新情况。”

  两家交易所还为银行和大公司列出了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伦敦证券交易所有38支这类债券,市价约为240亿元(约合38亿美元),其中一半是今年才上市的。泛欧证券交易所有13支这类债券,总价135亿元。

  中欧国际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固然让海外人民币产品以及德国证券交易所的潜在优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人们是否会交易这些产品却远不清楚。

  流动性问题

  “德国商业银行-建银国际RQFII货币市场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ETF”——伦敦证券交易所唯一的人民币产品——在截至11月13日的一周内仅有4000英镑(约合6088美元)的交易额。远远低于安硕核心富时指数100交易型基金同期2.26亿英镑的交易额。

  报道称,泛欧证券交易所市场与全球销售业务的负责人李·霍奇金森说:“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出于招揽生意的考虑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是一件长期性工作,需要时间才能累积起流动性。”

  他还说,恐怕需要两三年时间交易量才能抬升。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非常清楚涉及到中国的事情推动起来,即便是在早期就参与,也是非常缓慢的。早在1985年,这家位于芝加哥的衍生品交易所就欢迎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到访,由于数千名交易员们欢呼雀跃,将交易卡抛向空中,交易大厅的交易竟然慢慢停顿下来。

  从那以后,该交易所一直致力于将自己与中国市场捆绑起来,但是进展大多数时间仍然仅限于商定“探索机遇”。

  报道称,曾经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长期担任领导人、现在是荣誉退休主席的莱奥·梅拉米德说:“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我们西方的人都有些不耐烦。”可是最终“还是会实现”。(编译/于晓华)

资料图片:人民币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