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稳定市场需综合发力 改革难“一蹴而就”

2016年01月11日 09:0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新年首周A股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稳定市场、修复市场依然是监管层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关注重点。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股市下跌是汇率波动、熔断新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来看,这些因素对股市的持续影响力有限,减持新规的实施以及熔断机制的暂停,将引导市场预期,维护市场稳定。在市场稳定、健康的基础上,注册制、深港通、战略新兴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方能顺利推行。

  多因素致市场大幅波动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股市下跌,明显不同于去年的大幅异常波动。目前,市场估值中枢明显下移、市场去杠杆过程基本完成,风险因素已得到逐步释放,不存在再次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综合来看,此次股市下跌,是汇率波动、重要股东减持政策、熔断新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金层面风险显现。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加剧,尤其是近期外汇占款降幅超出预期,市场对资本外流的担忧加深,给A股造成利空压力。

  另一方面,监管改革预期引导不力,引发市场担忧。新股发行制度完善,引发市场对注册制提速的猜想和股票大幅供给的担忧。同时,随着2015年证监会颁布的 “18号文”减持禁令迎来到期日,大量限售股面临解禁。在减持大潮到来之际,A股市场引发避险观望情绪,股指大幅下挫。此外,险资举牌遭监管警示也引起投资者担忧。

  熔断机制的助跌效应也加剧了市场下跌。熔断机制的存在,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止损”的心理价位,加剧了“锚定心理”和市场“磁吸效应”的影响,导致股指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加速指数触碰熔断阈值。虽然熔断机制并不是此轮市场下跌的主因,但是熔断机制却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助长市场下挫的作用。

  维护市场稳定是当务之急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投机炒作、经济增速放缓、汇率波动等负面影响因素仍然存在,但随着《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的实施以及熔断机制暂停等举措的推出,将有效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恐慌情绪造成的过度反应,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南京证券副总裁黄锡成表示,减持新规的发布不仅显示了监管部门希望市场稳定有序发展的愿望,客观上对缓解市场的恐慌情绪起到了正面作用。黄锡成指出,减持新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稳定作用,首先,稳定投资者的情绪;其次,稳定市场预期。原来市场对减持的预期是不明确的,甚至有个别投资者受到“不减持”分析的误导。现在政策出台,提前披露等规定都将起到明确预期稳定市场的作用。

  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股份制企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曹俊表示,减持新规并非对减持踩刹车,而是兼顾防范减持对市场的一次性、非理性冲击,实施分类政策,提高减持信披透明度,同时保持市场适度、合理的流动性。

  为维护市场稳定,熔断机制也已暂停。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引入熔断机制是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发生以后,应各有关方面的呼吁开始启动的,有关方案经过了审慎的论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市场人士分析,证监会及时暂停熔断机制,进行制度纠偏和调整,有助于缓解市场因熔断造成的交易中断和流动性匮乏。未来,随着市场机制逐步调整完善,市场将回归理性运行状态。

  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在稳定、修复、建设的市场发展逻辑下,改革的方向不会有任何变化,维护市场稳定是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表示,“十三五”期间,资本市场将承载重要使命,即为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和诉求下,确实需要把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作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让投资者对市场有信心。

  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改革可进一步推动A股市场走向成熟。随着以战略新兴产业板建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完善为代表的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加快,以注册制、深港通、沪伦通为标志的一系列基础性改革措施相继推出,将会稳步促进市场供求平衡,逐步提升市场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发挥投融资功能,提升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能力。

  在建设市场一环中,注册制无疑是资本市场最大的看点。邓舸表示,证监会将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制度安排,制定《股票公开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前,证监会相关规章规则的起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将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专家称,在市场稳定健康的基础上,改革措施应能贴近A股市场特点,平稳、有序落地。记者 倪铭娅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