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观察:中国制造+互联网如何带来经济增长新动能?

2016年01月30日 14: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 刘育英)在经济增速放缓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常务会提出了“中国制造+互联网”的发展路线图,并为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明确了具体的支持措施。

  27日的常务会召开之际,正处于“中国制造2025”的11项配套措施出台前夕,常务会出台保障措施,要求在“中国制造+互联网”上尽快取得突破,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两个概念,后于5月和7月分别出台政策措施。前者是面向新一轮技术革命定位了中国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的纲领性文件。而“互联网+”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互联网+制造。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去年11月份在媒体撰文指出,互联网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日益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如制造业的价值链加速全球化,宝马集团在全球建设了35个大型采购仓储中心,并由1900家供应商为其提供零部件和相关服务,从而形成了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企业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海尔将8万多员工变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的“小海尔”,最小的自主经营体仅有7人,形成了以销定产的敏捷供应链。小米公司利用互联网作为创新交流平台,建立与客户互动的开放式产品开发模式,全面运营第一年,收入就达到10亿美元。

  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27日的常务会给出具体方向,要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业新基础,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

  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已经成为政府与民间的共识。中国制造千人会1月份发布的《中国工业4.0进程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对工业4.0的整体概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其中,最认同的工业4.0的特点分别是智能化、数字化、互联化、物联化。

  不过,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的核心短板在于研发能力的不足和研发投入的不足,这造成中国制造缺乏创新、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处于价值链低端,转型十分困难。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合计1237亿元人民币,而三星一家公司在2015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41亿美元,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2015年部分企业的倒闭说明,仅靠企业“单兵作战”难以完成转型升级的梦想,政府在营造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大有可为。

  此次常务会出台的主要措施的亮点,一是投入“真金白银”设立“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启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技改工程。据了解,一些技术有突破的项目有望尽快启动,如航空航天、北斗导航等。

  二是在重点项目之外,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双创”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破解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的“死亡谷”,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据记者了解,到2020年,中国将建立15个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