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Apple Pay上线 移动支付市场格局生变

2016年02月18日 09:5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有消息称,2月18日Apple Pay将正式上线,搅动了移动支付市场这一潭“春水”。专家认为,Apple Pay登陆国内市场,意味着银行、银联将联合Apple Pay与其他支付商一决高下。

  实际上,最近关于第三方支付的讨论不断。农行、招行等传统银行要求第三方支付为P2P提供转账通道的消息刚过,微信零钱提现的公告让不少用户认为腾讯在圈住大量“羊群”后开始要从“羊”身上拔毛了,但微信团队回应,这是因为第三方支付在提供资金支付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巨大。接着,更重磅的消息传来,Apple Pay将于2月18日凌晨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支付格局生变

  Apple Pay是苹果公司在2014年推出的全终端移动支付方案。国金证券行业报告分析,Apple Pay的原理是银行卡信息转化成一个字符串(Token)存在手机中,当需要支付时,用户将手机靠近商户端POS,通过Touch ID指纹识别解密后,手机将通过该Token再生成一个随机Token和一组动态安全码发给银行,银行通过Token服务将其还原成银行卡从而回传授权完成支付。Token技术的使用使得苹果和商户无法获取和存储银行卡信息,从而增强安全性。Apple Pay的整个支付过程,仍是基于发卡银行、卡组织、收单机构等组成的传统支付体系,与实体银行卡相比是便捷性和安全性的提升。

  行业分析认为,Apple Pay是银联与微信和支付宝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利器。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在线上支付市场处于主导地位,支付宝和财付通合计占据70%市场份额,同时伴随互联网账户O2O的使用,微信支付宝通过导流的方式将线上消费者带到线下,通过补贴优惠鼓励商家和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结算交易,对银联的线下收单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银联此前推出“银联闪付”应对微信、支付宝的冲击,但推广效果一般,而苹果无论在用户数、用户年轻化比例、用户消费水平等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与微信支付宝主推的二维码支付相比,Apple Pay在便捷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更胜一筹,将成为银联在线下收单市场对抗微信和支付宝的利器。

  市场竞争白热化

  春节假期期间,移动支付领域两大行业巨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通过“抢红包”打得火热。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第三方支付已经从单纯的支付渠道向产业融合转变。业内观点认为,支付结算账户数量已具相当规模,银行卡渗透率接近50%,随着支付场景的日益丰富,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潜力巨大。第三方支付业务模式灵活多样,在小额支付市场已积累大量用户,且用户习惯已经养成。同时是,第三方支付行业内部分化严重,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移动支付是发展方向。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激烈。第三方支付已占得先机,其他支付机构奋起直追。银联在新型支付技术上已经奋起直追。在支付不再仅仅是渠道后,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布局支付领域,欲通过自建支付渠道争夺市场份额,如平安旗下的平安付。不过,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风险逐渐暴露,监管开始收紧,行业将面临洗牌。

  专家认为,Apple Pay登陆国内市场,意味着银行、银联将联合Apple Pay与其他支付商一竞高下。机构报告认为,在美国,Apple Pay与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卡组织均有合作,获得近450家银行机构支持,支持150万家商户,包括零售巨头梅西百货、麦当劳等,上线一年交易额占美国零售交易额的1%,收费模式是基于现有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收费结构,从发卡行收取费用,约为交易金额的0.15%或0.5美分。目前在国内,Apple Pay与19家银行达成了合作,不过收费水平尚未有披露。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表示,过去两年微信和支付宝通过红包大战和线下消费补贴等方式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用户习惯培养,Apple Pay推出的意义在于加速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银联目前在线下拥有2000万台POS终端,其中570万台完成了非接改造,将可以支持Apple Pay,未来银联POS终端改造将加速,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户端的跑马圈地将加速,支持各类支付方式的智能POS普及率将上升,商户端受理环境将加速成熟。同时,受益于Apple Pay的良好用户体验,移动支付用户数和单用户交易额都有较大增长潜力,移动支付全产业链都将受益。记者 周文静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