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混血”提拉米苏中国北疆上演“浮生记”

2016年02月25日 17: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混血”提拉米苏中国北疆上演“浮生记”
图为正在制作俄罗斯提拉米苏的技师。 杨拓 摄
图为正在制作俄罗斯提拉米苏的技师。 杨拓 摄

  中新网哈尔滨2月25日电 题:“混血”提拉米苏中国北疆上演“浮生记”

  作者 杨拓

  中国北疆哈尔滨,二月份一个普通的早晨,市民王丹像很多“80后”上班族一样,七点起床,为了节省时间,她的早餐就是一块高热量的俄罗斯提拉米苏蛋糕。与此同时,来中国打工的俄罗斯糕点师欧丽雅也匆匆走出家门,作为中国唯一一条俄罗斯提拉米苏生产线的“重要一员”,她必须抓紧时间,为这天要生产的1000多块提拉米苏做准备。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因为一块小小的提拉米苏联系在了一起,而随着中俄经贸的不断深入,小小提拉米苏正在中国的北疆上演着自己的“浮生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北疆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一种和意大利提拉米苏类似的俄罗斯糕点开始走入中国人的生活,这种直译为“蜂蜜奶油蛋糕”的点心开始被中国人称为“俄罗斯提拉米苏”。“俄罗斯提拉米苏的称呼其实是错误的,对于这种糕点,俄语直译就是‘蜂蜜和奶油味的糕点’,只是从它进入中国的时候,就被国人叫做俄罗斯提拉米苏了,所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这个错误的称呼逐渐就被接受了。”提拉米苏从业者李欣说。

  小小的俄罗斯糕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而这种高热量的糕点也在改变着中国北疆“80后”、“90后”上班族饮食习惯的同时,也为目前经济不景气的俄罗斯带来了新的机遇。

  “每天早上吃一块蛋糕(俄罗斯提拉米苏)加一杯热牛奶或是咖啡,一上午都不感觉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早餐很方便,从准备到吃完一共用不上十分钟。我身边很多人都习惯了这样的早餐,甚至远在北上广的同学也托我给他们邮寄。”哈尔滨市民王丹说。在王丹的身边,几乎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都选择这样的俄式早餐,既提供了所需的热量,又节省了时间,越来越多的上班族被这块小小的蛋糕改变了生活习惯。

  近几年,受制于国际形势,俄罗斯经济并不景气,远东地区更是备受冲击,于是该地区的俄罗斯人多数选择来中国求学、打工,俄罗斯提拉米苏的火爆,无疑为在华打工的俄罗斯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王丹和朋友、同事们享用的俄罗斯提拉米苏,基本上都是出自像欧丽雅这样的俄罗斯面点师,俄罗斯提拉米苏在中国的火爆,同样为俄罗斯提供了机遇。凭借着自己的手艺,欧丽雅在中国的求职之路非常顺畅。“这边(中国)的对于提拉米苏技师的需求非常大,家里很多亲戚会这门手艺的都联系我帮着找工作,我跟他们说,只要你们拿一个自己做的提拉米苏来,就能找到工作。”欧丽雅说。

  哈尔滨往东约500公里,哈牡铁路的终点绥芬河,中国国内的俄罗斯提拉米苏90%都是在这里生产,据统计绥芬河市现有俄罗斯提拉米苏企业20多家,日产蛋糕超过2万个,其中99%都通过电商等渠道销往中国国内的其他市场。俄罗斯提拉米苏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已经占到绥芬河非农业户籍人口的3%(2013年统计数据)。

  2015年,国内第一条俄罗斯提拉米苏生产线在李欣的运作下正式在“东方莫斯科”哈尔滨投入使用,在十几位中俄技师的协同操作下,这条生产线每天能生产超过一千个俄罗斯提拉米苏,即便是如此,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现在已经在找厂房了,争取今年扩建生产线,而且随着国内市场的迅速增长,我们也考虑在国内的一线城市直接开店设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李欣说。

  俄罗斯出生,在中国扎根,小小的糕点正在以混合着两国“血液”的方式融入中俄经贸文化交流的历史。(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