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企业家代表问诊去产能:熬过“寒冬”的必经之路

2016年03月07日 17: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王恩博 贺劭清)“几年前大家在市场上哄抢矿源,建立大型储煤基地时,没人想到这个行业会遭遇‘寒冬’,或者说,没想到‘寒冬’会来得这么快。”将桌上已翻旧的煤炭资料拿起又放下,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鑫福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大福感慨。

  据官方初步核算,201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下降3.7%。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7.5亿吨,同比减少3.3%;煤炭出口量完成533万吨,同比下降7.1%;出口金额为31亿元(人民币,下同),下降27.7%。

  赖大福告诉中新社记者,十几年前他靠着运输煤炭掘到的“第一桶金”毅然“杀入”煤炭行业时,也恰逢“寒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煤价大跌、市场供过于求,大量煤炭企业亏损,可我觉得只要熬过‘寒冬’就是‘春天’。”

  如今“寒冬”又至,但赖大福已不再是行业的抄底者。其公司的煤炭产量从顶峰时年产300万吨锐减至30万吨,成为如今大部分经历过“黄金十年”的煤炭从业者的缩影。

  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现状已为中国官方所注意。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6年中国五大经济任务,“去产能”首当其冲。

  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王林祥看来,产能过剩是如今中国经济承压的主因之一。“当前中国多项产能严重过剩,造成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为了生存,避免破产,不得不争相降价,造成经济难以恢复。因此必须有效地、坚决果断地去除过剩产能。”

  随着煤炭、钢铁两大“重灾区”去产能的意见于日前出台,中国去产能“大幕”已经拉开。官方计划,煤炭行业要在3至5年内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钢铁行业要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至1.5亿吨。

  不过,这条熬过“寒冬”的必经之路并不好走。“减产90%,是我在2014年底作出的决定。”赖大福这位煤矿遍及云南、贵州、甘肃等省的煤界“老将”介绍说,减产后企业势必承担不菲的维护、财务成本,但不减产,已开采的煤炭会因滞销在仓库而氧化沦为“废矿”。相比前者,后者是任何一个从业者不能承受之痛。

  “解决产能过剩是当务之急,但我们要平衡好去产能和资源开发的关系。”全国人大代表、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历建议,京津冀、珠三角、川渝等不同区域去产能的要求不一样,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主动减产就是为了调结构,把资源做精。”唐历指出,去产能的另一个方法是将产业链延长,进行深加工。“攀钢早已把注意力从扩大钒钛产能转为提高钒钛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延长产业链上面,特别是钒钛产业的技术开发。”

  去产能带来的附加问题亦不容忽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日前表示,煤炭和钢铁这两个行业作为去产能的切入点,初步统计共有18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中央财政为此将拿出1000亿元奖补资金。

  对此,王林祥提醒,在去产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政府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应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从而“让政策惠及中国的每一个经济细胞”。(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