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称中企海外并购走日本老路:大肆收购炫耀性资产

2016年04月04日 16: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参考消息网4月4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30日刊登题为《安邦购买狂潮背后的隐藏成本》一文。作者为美国外交学会高级研究员塞巴斯蒂安·马拉比。文章称,一个节俭的亚洲大国依靠储蓄和投资,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经济明星,让发达世界既羡慕,又心生疑惧。当这个大国开始失去增长动力时,国内大公司便将投资兴趣转向海外资产。但缺乏经验令这些公司举步维艰。辛苦挣得的巨额国民储蓄就这样消失于黑洞之中。

  这就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经历。那时,日本企业在美国大肆收购“炫耀性资产”——从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到洛杉矶贝尔艾尔酒店。为了收购贝尔艾尔酒店,日本买家为每间客房支付的价格相当于2016年的230万美元。

  文章称,今天,至少从目前的并购战中可以判断,中国或许已经踏上了日本当年走过的道路。

  证据一:直至最近,中国的海外收购大多集中在大宗商品领域。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高峰时期收购矿山和石油资源,但如今已经蒙受巨大损失。海外收购的理由是,作为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应该保护自己免受全球价格上涨的影响。但这些价格同样也反映了中国海外扩张的不可持续。中国非但没有谨慎地进行避险操作,反而对本国的增长进行了杠杆式的押注。

  证据二:作为一家成立于12年前的地方汽车与财产保险商,安邦保险集团近来已经进军财富管理领域,销售收益率偏高的寿险合约,并使公司资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翻了一番。凭借客户的储蓄,安邦走上了疯狂的海外收购之路——斥资近20亿美元买下了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承诺以65亿美元收购私募公司黑石集团旗下的酒店企业,并以140亿美元高调竞购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国际集团。

  文章称,安邦的雄心并不局限于美国。据称,该公司看上的炫耀性资产遍及30个国家。

  安邦引用沃伦·巴菲特的例子来解释自己打造商业帝国的行动。巴菲特成功地将一家保险公司发展成市值3510亿美元的企业集团。但这种比较如同安邦的扩张速度一样怪异。巴菲特的成功根植于“价值”投资的原则,寻求那些相对于账面价值或现金流较便宜的公司进行投资。他只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耐心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愿景。安邦创始人吴小晖有着堪比拿破仑的气势,他曾经宣告“我们不但首战必胜,而且每战必胜”。

  文章称,安邦只是中国最近对外投资热潮中一个极端的例子。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参与竞购的海外资产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接近整个2015年实现的1060亿美元的收购额。

  文章称,不可避免的是,大量的竞购只能是愚蠢的竞购:去年,按照中国企业收购出价的中值来计算,它们对目标公司的估值为33倍的市盈率,这意味着收益率为3%。

  当然,有些中国企业的并购已经证明获得了成功。

  2005年,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这在当时被揶揄为一场“蛇吞象”的交易,但现在看来,结果比预计的要好。中国企业相信,通过购入西方技术并学习如何管理西方品牌,可以让它们走向价值链的高端。

  文章称,但如今,中国大部分追逐全球资产的资金是受政治需要的驱动。2014年末,中国领导层决定通过鼓励国内企业投资境外,为升值的人民币降降温,让国内出口企业受益。当时由于资本管制,这些企业无法购买美元债券,于是它们指示一支全球中间商大军抢购可产生收入的地产。

  文章称,这种策略带有很明显的风险。中国企业高管习惯了9%或10%的经济增速,缺乏在2%至3%的增速就算不错的国家经营的经验。而且,如果它们的海外投资活动是出于政治原因,那么,中国买家或许甚至不会关心是否具有商业价值。

  买下洛克菲勒中心和贝尔艾尔酒店没几年,日本买家就被迫将它们亏本出售。总的算来,在这段时期,日本据信在美国地产市场损失了4000亿美元。如果了解这段历史,中国企业也许会更谨慎。当然,也许不会。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