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付不够贷款来凑?多种形式首付贷流向昆明楼市

2016年04月08日 11:29 来源:昆明日报 参与互动 

  近期监管层打击首付贷,即中介机构、开发商、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发放用于购房首付款的贷款。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昆明暂未有地产中介直接参与首付贷,但不乏以消费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形式出现的首付贷。

  银行一般允许首付分期

  据了解,首付贷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贷款杠杆加开发商垫资。以一套价值300万元的房子为例,按目前昆明首付比例2.5成计算,只要支付75万就可以通过银行按揭购买。通过这种形式的首付贷,购房者支付25万,开发商借给他50万(约定未来某个时间还款),此时投资者的杠杆率变成了12倍。

  另一种方式是贷款杠杆加众筹、P2P、首付贷等高杠杆房地产理财产品。即在无抵押贷款的情况下,“首付贷”最低可贷1万元,最高可以贷到房屋总价的20%。仍然以价值300万的一套房为例,购房者75%的房款由银行贷款提供,20%的房款由理财产品提供,自己仅需出5%,即15万的自有资金就可以购得价值300万的房产,杠杆率达到20倍。普益标准研究员匡宸郗表示,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要谨慎看待围绕房市高杠杆投机炒作包装出来的众筹、P2P等“首付贷”产品。

  “在2014年的时候,云南省有一些地产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吸引投资者购房,曾采取了第一种方式。”昆明市一股份制商业银行昆明分行人士表示,但银行一般对开发商的情况十分清楚,允许开发商提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3年和5年的分期。

  小贷公司称当天就能放贷

  除了借助于房地产商的“首付贷”,一些民间资金公司也换了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昨日,记者走访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征信门口时,有一些贷款公司的负责人发小卡片,并询问是否需要贷款。

  记者以“看中一套房产,可是房贷首付有8万元左右的缺口,是否可以贷款。”

  驻守在征信处门外的银谷普惠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客户经理表示,这样的情况是可以贷款,若是公务员,征信情况好的话,月息为1.7分—2分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若是自己有企业的话,利息为2分以上,但金额可以高一点。

  在昆明公积金处楼下,一贷款公司说“我们可以做短期的,但是只要你每年都及时还贷款,可以一直续借。”

  另小额贷款公司人士表示,只要贷款人有工作、社保和公积金在缴纳,都可以做“首付贷”,只是期限在1年以内,利息为3分左右,当天就可以放贷。

  借“消费贷”偷梁换柱

  姚先生自己名下有多套房产,偶然发现有人愿意以90万元的低价出售北市区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仅需要18万元,利率还可以打8.5折—9折。

  姚先生有些犹豫,因为暂时没有足够的首付。到银行咨询客户经理告知,若是手头资金不够,你可以名下一套房产作为抵押,以个人消费贷款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最高可以贷到房产评估价的七成,而且利率也低,贷款期限可以达到15年。咨询了几家银行后,各家银行均表示,姚先生的征信情况非常好,此前就有房产和汽车等固定资产。

  这样的话,姚先生可以将已拥有的房屋作为抵押,贷款额度最多为抵押物价值的70%。贷款期限最长可以到15年。

  记者日前以购房者身份去中介咨询按揭贷款,表示自己想购买房子,但是首付不够。中介工作人员表示,无须担心二套房首付比例过高的问题,他们有很多成熟的办法解决这一难题。

  当被问到办理这种业务有什么附加费用时,该中介工作人员表示,房屋按揭贷款部分是不收手续费的,但消费贷款部分,他们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并且这个服务费用并不包含在房屋买卖的中介费当中。

  记者了解到,每家公司的手续费的比例都差不多,即便不是基于购房需求,而是基于真实的消费需求,由于需要向银行提供资金使用证明等资料,一些个人抵押消费贷款的客户也大多是通过这样的第三方公司来银行办理。

  这些中介公司由于熟悉相关业务,还会很“贴心”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客户“打扮”成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从而获得银行贷款。

  此前央行和银监会发布《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然而不少购房者与装修公司等相互配合,加之个别银行审批不严等因素屡禁不止。

  如此操作,满足贷款额仅用于消费贷款,由银行直接打入第三方账户的条件。实际上,该装修公司与客户早就达成了协议。客户只需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就可领走这部分贷款用于支付房贷贷款。

  记者马苗报道

【编辑:高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