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南昌民办中学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退费纠纷多发

2016年06月21日 15:10 来源:中国江西网 参与互动 

  目前,南昌市民办学校“小升初”录取正在进行。南昌市教育局,明确规定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民办学校可根据办学特色与需要自主、合理设置招生范围。

  不少精明的家长将民办学校划分多个等次,首选民校中的“名校”。此前,还有家长与学生会参加第二梯队民办学校测试作为“保底”,在测试录取后与学校违规签订《学生就读协议书》,并跨学年交费。

  一旦学生录取到“名校”,部分家长会放弃“保底”学校,这常常引发纠纷。6月20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此类纠纷中,不少“保底”民办学校会予以妥协,而这些学校其实只是希望通过这种违规方式把“尖子”留住。

  提前“录取”后被家长要求退费

  4月中旬,潘先生的孩子参加了南昌十中民德学校组织的招生考试。潘先生很快接到电话通知,要求在接到通知后三天内缴纳学杂、军训、保险费共计36500元,否则视为放弃学位。

  潘先生透露,因为求学位心切,便按要求向学校指定账户转账36500元。在提交付款凭证时,该校要求签订《学生就读协议书》。

  6月12日,南昌市城区“小升初”民办学校网上招生录取平台开启,潘先生未填报南昌十中民德学校,之后,要求该校退还36500元费用遭拒。

  南昌十中相关负责人陈辉表示,民德学校是十中的合作办学机构,属独立法人,十中对其收费无法干涉。

  南昌十中民德学校招生咨询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签订了《学生就读协议书》就具备法律效应,放弃学位应缴纳违约金。”

  记者采访了解到,4月18日,南昌市教育局下发的《南昌市2016年城区民办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在学生6月12日网上报到后,方可为其办理缴费手续;未经招生录取平台预录和进行网上报到的学生,民办学校一律不得提前为其办理缴费。且不能跨学年收费。

  南昌十中民德学校是在网上报到前收取了相关费用,且跨学年收费。对此,南昌十中民德学校相关负责人也意识到违规。该负责人称,按南昌市教育局相关规定,不允许签订《学生就读协议书》,已在6月20日上午将钱退给了潘先生。

  “先声夺人”学校成“备胎”

  南昌“小升初”按地段入学,基本实现“零择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办学质量高的民办学校成“香饽饽”。

  “目前,南昌市约有40所民办初中,主要有独立法人办学、股份制办学和集团化办学等3种模式。”业内人士分析,不少学生家长选择民校中的名校,如第一梯队的育华学校、心远中学,百树学校等。他表示,为了不使其学校成“备胎”,不少名校会“不约而同”地在同一天对报名学生进行测试。记者采访了解到,育华学校、心远中学第二轮面试均在5月14日。

  “多年中考状元出自育华学校、心远中学,学生家长把我们这样的民办学校当‘备胎’。”南昌十中停办少年班后,其优秀教师进入民德学校。因此,在民办学校中有一定的师资优势。民德学校相关人士坦承,该校流失了不少优质生源。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被更有名的民办学校录取后,放弃了“备胎”,影响学校招生。该人士说,该校今年计划招生6个班,300人,如今只好通知之前未被录取的学生来报名。

  不少在心远中学、育华学校等一流名校“塔尖”下的民办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争得优秀生源,学校不得不“先声夺人”,在民办学校中的名校招生前进行测试及录取,甚至违规签订相关协议书。一名民办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知道存在风险,这也是无奈之举,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留住优质生源,期盼‘一考成名’,加入民办学校的第一梯队。”

  民办学校处于劣势

  据了解,育华学校今年计划招收300名小学应届毕业生,报名学生近3000人;心远中学拟招1008人,报名人数超过9000人。因为报录比近10︰1,不少学生家长便担心孩子实力不济,因此会先选择一所民办学校“保底”,再去心远中学、育华学校等名校碰运气。

  家住联发江岸汇景的胡女士就是这样做的。今年,其女儿未录取到江科附中。但她庆幸之前选择了保底的民办学校,并交钱顺利保留了学位。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孩子被第一梯队名校录取后,部分家长会要求“保底”的民办学校退费。这两年,类似纠纷常见于媒体。

  江西华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健曾助一名学生家长胜诉,他解释说:“能胜诉的主因是,家长与民办学校签订的《学生就读协议书》与南昌市教育局相关规定相违背,民办学校因此处于劣势。”

  业内人士分析说,家长喜欢“货比三家”,与不少民办学校的“掐尖”期望很难达成一致。因此,不少民办学校明知相关做法违规,却冒险为之,主要是想借优质生源提高升学率,以升学率提高知名度,凭知名度吸引择校生,以择校生获取高收益。

  本报记者余红举

【编辑:尹璐】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