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聚焦“养老服务”:“舌尖上的养老”卡在哪儿?

2016年07月12日 09:38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7月5日中午11时30分左右,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里,陆续有老人手提黄色保温袋,走到爱心超市内的自助养老售餐机前取餐。

  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主要养老方式的当下,“吃饭”是养老服务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然而,《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方面,老年人对老年餐桌的态度褒贬不一,另一方面,运营老年餐桌的企业也面临利润空间小、场地紧缺等现实问题。

  对此,养老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创新老年餐饮的运营与管理模式,结合养老康复、护理,走“打包服务”路径。同时,基层政府也应进行资源整合和政策整合,做到“一室多用”,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创新模式解“断顿”危机

  “我来取餐,昨天订了3份。”家住安华里社区的韩大爷一进超市,便热情地和协助取餐的工作人员宋国敏打招呼。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绿色小卡片,在售餐机右上方的刷卡区轻轻一扫,又在触摸屏上点击“加热”,90秒后,他取出了第一份套餐——“蒜仔烧鱼块三菜组合”。

  在工作人员提供的“智慧养老餐桌营养套餐菜单”上,记者看到,这份套餐包含120克蒜仔烧鱼块、100克肉末雪里红炒白菜、90克八宝酱丁、240克白米饭和20克枣,每份售价15.5元。

  随后,韩大爷熟练地取出了另外两份午餐——“宫爆鸡丁三菜组合”和“肉酱烧茄子二菜组合”,售价分别为13.5元和9.5元。他告诉记者,孩子成家后,家里只剩他和老伴儿,平时懒得做饭就会电话订餐,售餐机上线后他一周最少订2次。

  据韩大爷介绍,售餐机订的餐口味清淡、少盐、少油,而且荤素搭配合适,菜单每10天一换,比外卖吃得踏实。这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特意订了3份,打算给客人也尝尝。

  71岁的韩大爷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安贞街道首批试点安装智慧养老服务终端后,他便“试水”办卡,也算“老客户”了。在韩大爷看来,售餐机仅在周一到周五供餐还不够,周六、周日也应加供。

  除了套餐,售餐机每天还有面点提供。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也有老人选购面点留着晚上吃,“6个包子,每个80克,一共9块钱,晚上再煮点粥,就够我和老伴儿吃了。”同在安华里社区居住的郑大爷说。

  宋国敏告诉记者,供餐时间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11点到下午3点,价位在5元~20元不等,目前仅安贞街道已有700多人加入了会员体验这项服务。

  “打包服务”解盈利尴尬

  当前,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远不止售餐机一种形式。

  去年初,北京市民政局曾宣布,将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进驻社区,包区、包片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同时,去年5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也提到,要为老年人提供社区老年餐桌、定点餐饮、自助型餐饮配送、开放单位食堂等用餐服务。

  在此背景之下,不少餐饮企业跃跃欲试,进军养老餐饮行业。如今,一年过去了,不少企业均表示盈利困难。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的老年餐桌已经从最多时的4500个降至如今的3600多个。不少企业用“鸡肋”形容这项业务。

  对此,上述售餐机运营方、红枫盈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兵亦深有感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硬件方面,每台售餐机成本是6万元,公司已购置22台,费用132万元;软件方面,聘请团队搭建数据库、开发配餐系统已花费近200万元;上线后,每月的人力和运营成本在7万元左右。目前,已有1400余名老人办卡体验售餐服务,22台售餐机每月的收入在30万元左右,暂时未实现盈利。

  事实上,当前政策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很大。王兵告诉记者,前期项目启动时政府补贴了108万元,运营期间又拿到补贴5万元。政策扶持吸引很多企业投身进来,但王兵认为,做养老餐饮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迟早还是要走向市场。“前期投入成本的确较高,但很多是一次性投入,很快会进入持平阶段,长期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不能用传统眼光看待养老服务行业,必须有创新。”王兵介绍,公司在西城区广外街道开有“中央厨房”,负责向街道30个社区的老人送餐,与传统的热链供应送餐相比,这种自助售餐机属冷链物流,饭菜制作完成后立刻降温到零摄氏度,再由冷藏车运送到售餐机,节省成本又保证食品安全。

  对于盈利难问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建议,从事为老服务的企业可以实行“打包服务”,因为相比老年家政和康复护理,老年餐饮利润空间较小,企业可借餐饮拓展客户来源,进而通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方面实现盈利。

  “一室多用”解场地难题

  在爱心超市内,记者注意到有3名送餐员忙前忙后。宋国敏告诉记者,他们是周边几个服务站的送餐员,每人负责3个站点,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但由于周边站点没有场地,不送餐时他们只能在爱心超市内休息。

  事实上,没有场地的尴尬并非红枫盈一家。金盘龙餐饮公司副总经理计意宗说,此前不少社区也曾提出合办老年餐桌的想法,但由于协调不到合适的场地,最终不得不放弃。

  “场地难题”,一直是制约老年餐饮发展的核心问题。党俊武坦言,“北京居家养老条例已经出台,方方面面的政策相对健全,但就是没有场地。”

  他建议,各区县应按照居家管理条例的要求,把各街道的场地好好梳理下,确保每个社区有两三百平方米的空间腾出来用作养老服务。与此同时,有关督查部门也要就老年餐饮的落实问题提出明确要求。针对有困难的街道办,党俊武认为可以在运营期间对其进行补助,以便其工作的正常开展。

  长期从事为老服务行业的王兵说,养老服务作为服务行业,必须有场地、有落脚点才能开展服务。他建议基层政府充分进行资源和政策整合,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日间照料中心”,再到“社区心理辅导站”,可以考虑把政策融会贯通起来,尝试“一室多用”,把有限资源分配好,避免浪费。

【编辑:尹璐】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