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互联网时代企业变革:新开普发力移动支付及教育培训

2016年07月29日 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7月29日电 日前,有关新开普的最新动态,是其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证监会核准。其实,从早期的传统一卡通业务,到如今快速开展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新开普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其中,作为国内一卡通领域首家上市公司,新开普以校园为主战场,面向企业、城市及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围绕一卡通系统持续创新,同时不断通过资本运作扩张业务版图,实现快速转型和业绩的增长。

  移动支付+培训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发展样本

  用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维国的话说,“新开普正在从IT软件加硬件的公司,延伸成长为面向大学的移动互联网和人才教育培养的服务公司。”一句话,道出了新开普近些年从事的主营业务和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互联网大潮中企业发展壮大的时代样本。

  要说最有印象的公司发展阶段,从公司创立到上市,这些事都装在杨维国心里。其中几个节点包括:2004年公司明确以智能一卡通系统作为主营业务,2008年转变为以非接触式CPU卡为主要信息载体。2011年最为重要,新开普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一卡通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不过,杨维国及其团队聊的最多的还是近两年开展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和教育培训。据了解,2014年,新开普成立移动互联事业部,推出“玩校”APP、“完美校园”公众号,开始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2015年,公司成立职业教育事业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业务。

  如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概念的热潮更是将各个行业串联到了一起。在这股移动浪潮面前,新开普也在快速推进移动互联和移动支付在行业中的普及,促进以大数据、移动互联以及智能终端为核心的O2O闭环模式的整合与发展。

  其中,新开普倾力打造的“玩校”APP,通过搭建高校“互联网+”平台,为师生提供了集校园生活、学习成长、电子支付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校移动互联基础服务”。据新开普副总裁傅常顺介绍,针对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玩校”APP融合了校园卡、校园公共服务、校园通讯录、电子支付、NFC等多种功能,是学生在校园里最为便捷的服务管家。

  除以上业务之外,新开普的职业教育培训业务也正在展开,7月份第一期IT培训班已经开课。依托新开普自身的软硬件优势和互联网产业,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训教育。

  内升+外延 新开普的未来深耕与扩张计划

  杨维国指出,高校并非新开普的唯一市场,围绕一卡通系统,新开普将同时面向学校、企业、城市以及银行和电信运营商,从事智能一卡通系统的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及各类智能卡终端的研发、生产、集成、销售和服务业务。

  目前,以一卡通为链接,新开普已经与1000多所高校、100多个城市和500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占据海量的用户优势和数据优势。尤其在大数据时代,新开普拥有的多维度真实学生数据,可以建立完美的数据模型,通过整合梳理可以服务于学校、学生和各类企业。不过,杨维国表示,当前新开普还没有针对大数据开展商业服务。

  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新开普将发展重点落在了一卡通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同时壮大公司在职业培训领域的规模和影响力。杨维国称,校园一卡通对学校的帮助很大,新开普将把这种服务模式延展到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开普的大量支付数据,发展互联网金融等业务。

  据悉,新开普自上市以来,不断通过资本运作扩张业务版图,如2013年5月,投资设立福建新开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拓展智能一卡通资源管控及互联网业务。2015年,新开普相继收购北京迪科远望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树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增加市场占有率,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日前,新开普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核准,有分析称,此举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各项经营水平和规模。据悉,截至目前,新开普拥有2家全资子公司,2家控股子公司,5家参股子公司,5家分公司,并在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驻外服务机构。

  未来,新开普仍将利用资本的方式不断加大投资并购规模,以内生式和外延式两条发展路径,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快速转型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校信息化、互联网及人才事业服务商。在当前信息化大潮推动下,作为国内一卡通领域首家上市公司,新开普以不断创新的思维,逐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可是徐发展,为行业树立起“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的标杆。

【编辑:史聪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