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福建老区村脱贫路:村民回乡创业 农民发展生态种养殖

2016年07月31日 16: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福建老区村脱贫路:村民回乡创业农民发展生态种养殖
图为驻村第一书记谢鸿怀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 郑菊英 摄

  中新网宁德7月31日电 (叶茂)“回村养蜂,不仅自己可以收益,又能帮助村民赚一些钱,都是乡里乡亲,一举两得嘛。”31日,福建寿宁县斜滩镇楼下老区村的一片果园种植基地旁,42岁的卢明亮正在查看委托村民照料的蜂箱。

  楼下村位于斜滩镇东部,“地无三尺平”曾是该村的现实写照。2014年该村被宁德市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由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一股兴村谋发展的热潮,在这里生起。

  卢明亮就是回乡参与发展热潮的人员之一。18岁时,卢明亮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外出从事工程建设行业。后来,眼看家乡开始发展,他就回乡创办公司,因地制宜发展养蜂业。

  “楼下村特殊的地理条件适合养蜂,原生态,如果能形成一个品牌,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还能为村民增收。”卢明亮说,他的公司邀请了32个留守村民展开互助合作:村民负责照看蜂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按一斤60元人民币收购,负责销售。

  卢明亮的公司现有蜂箱800多箱。他告诉记者,去年参与养蜂的村民少的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多的达到7万元;他正在注册商标,建立起统一的销售渠道后,将计划扩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楼下村村民世代依山建房,依水而居。过去,村内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只能随地堆积或排放至河道,以致河滨杂草丛生,鼠虫横行,村容村貌极差;党组织软弱涣散,也让乡村发展停滞不前。

  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走进楼下村,全长350米的防洪堤景观工程,沿着河道笔直铺开,踏着青石铺设的路面而行,路灯、绿化、凉亭等错落有致,成为村民纳凉避暑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图为楼下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李斌 摄
图为楼下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李斌 摄

  楼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鸿怀表示,两年下来,该村在市委组织部的帮扶下,争取和筹集资金1500多万元,实施了安全饮用水工程、旧村复垦、“美丽乡村”、地质灾害点整治等大大小小20多个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由于乡村创业机会少、资源少,谢鸿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开设、联系劳动技能培训班,鼓励他们走出去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52岁的罗忠明,就是“走出去”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他与妻子两人以前靠采茶为生,因收入低,一直住在一座土坯的危房中。村党支部2014年为他们争取了危房改造补贴1万多元,新建了三层的砖瓦房。

  “村里还帮助联系了培训班,我和妻子2个人参加培训后,现在都在福安的一家医院当护工,一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罗忠明说,虽然工作累点,但是生活改观了很多。

  那留守的村民又如何脱贫?利用山高水长的生态优势,村里10多户精准扶贫贫困户种植了东魁杨梅200多亩,红心猕猴桃200亩,发展毛竹150亩,并发展林下种养殖,养殖鸡鸭2000多只,山羊300只。

  谢鸿怀称,该村主要是依据农户自身技能,引导他们去发展生产,同时每年有几万元补贴,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正在争取贷款,将这些精准扶贫困难户整合在一个大项目中,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运作,让他们尽快脱贫。

  与此同时,该村引进一家公司开发建设2000亩油茶基地,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油茶;引进竹木加工厂、花卉种植合作社和制砂厂,为村里群众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

  短短2年时间,楼下村集体由原来的零收入到实现每年村财8.6万元,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加到8700元。目前已成功帮扶七户贫困户脱贫。

  踏上脱贫路的楼下村,新姿勃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开发,带动村民参与民宿、农家乐、现代农业采摘乐等配套旅游服务发展,增收致富。(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