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民资“冷待”PPP项目 姜建清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016年08月25日 16: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视频:视频解读什么是PPP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西安8月25日电 (记者 冀浩凡 张远)25日在西安开幕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6夏季高峰会”上,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表示,政府应以更加公正、透明的姿态促成与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联姻”。

  2016年以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如火如荼,被视为提振投资、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一剂良方。截至2016年6月,全国PPP入库项目9285个,总投资额为10.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执行阶段项目619个,投资额达1万亿元,落地率仅为23.8%。

  对此,姜建清认为,中国当下并不缺少资金和资本,但鉴于PPP立法及配套政策尚未到位、基建项目回报率低、担忧合约可靠性等因素,许多民资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持币待投现象。

  姜建清透露,“今年前3个月,民企签约PPP项目只有国企的三分之一,仅占签约落地项目的10%。”在他看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不高,一直是民间资本投资涉足最少、进入最为艰难的领域。

  如何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流向基建投资领域?姜建清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财政政策可以积极发力的重要领域。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操作流程,保持政策公平、透明和连续性,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包括市场准入、资质要求、权责论证、激励监管、项目治理、收益风险共担以及退出机制等一整套制度体系,提升民间资本对基建合约的信心。

  “政府应原则上退出可以转化为商业性的基建项目。”姜建清说,对于公益性及准公益性基建项目,应更多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早进入,晚退出”形成引领,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