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评论:摆脱“僵尸企业”命运须有工匠精神

2016年08月29日 15:5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 

  近年来,产能过剩作为当前中国最为严重的宏观经济风险之一,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产能过剩最典型的表现之一莫过于“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

  分析这些“僵尸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人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补贴;另一个则是银行的救助。为此,有人认为要去除“僵尸”,那就只要政府不补贴,银行也不救助就可以了。然而,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们知道,政府并非对所有效益不好的企业都进行补贴,而银行更不会对所有效益不好的企业进行救助。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他们只是对其中一部分企业给予补贴政策和资金救助。按常理来理解,那些争取到政府补贴或银行救助的企业,一定并非“等闲之辈”,一定是具有什么特别的能力,才将政府与银行套住。

  最近,我们基于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之所以会存在,除了与政府补贴与银行救助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企业自身的微观因素。

  论文发现,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成为“僵尸企业”,需要这些企业具有“相当的本事”,也就是企业家们必须要有“忽悠”政府和银行的能力。试想一想,如果不是这样,哪个政府或银行会被一个效益极差的企业牵着鼻子走呢?根据我们的测算,“僵尸企业”平均享受到的政府补贴,是其他企业的3.57倍,其中,政府补贴既包括技术创新补贴,也包括税收返还。享受了政策红利和资金偏爱的这些企业,它们又是以怎样的效益来回报社会的呢?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非“僵尸企业”的人均研发支出是“僵尸企业”的2.52倍,而“僵尸企业”的数控机器占比与技能型员工占比,分别高出非“僵尸企业”6.65个百分点与3.59个百分点。这些调查数据再次证明了“僵尸企业”具有非比寻常的忽悠能力。

  感叹之余,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企业家的智力和能力。但是,他们把能力用错了地方,不是想着带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是绞尽脑汁想着通过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救助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从这个层面上说,“僵尸企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们自己折腾的结果。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这些企业家不仅瞎折腾,而且是穷折腾,他们将精力放在如何争取外部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如何从内生能力上来增强自身实力。一般来说,作为企业,最大的能力就是要把产品生产好,也就是要提升产品的质量能力。然而,这些“僵尸企业”的产品质量却非常薄弱,无论从产品的不合格率,还是从符合国际标准的数量,产品退货的货值占比,抑或是企业拥有的品牌数量等标准来评判,“僵尸企业”在每一个方面都显著差于其他企业。

  折腾,可以是对的方面,也可以是错的方面,只要是方向正确的折腾,比如脚踏实地开展质量创新,包括提高质量、从事技术研发等,致力于提升企业的内生能力,其结果定当与“僵尸企业”截然相反。

  没有哪个企业家希望自己经营一生的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要摆脱这一命运,企业家就必须清楚自己的使命,不要再一味去搞融资、套政策,去“钻研”寻租和跑关系之类非生产性行为,而是要认认真真地生产,要具备并实施真正的工匠精神,通过创新来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实现企业由量到质的飞跃。

  (程虹 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