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告

中国为G20杭州峰会贡献了什么?

2016年09月06日 17: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G20观察:中国和世界互动新起点  来源:央视网

  中新社杭州9月6日电 (记者 李晓喻)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落下帷幕。在这场被誉为“非常成功”的全球经济合作盛会中,东道主中国贡献了什么值得关注。

  提出经济增长与治理新方案

  G20所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复苏越发缓慢且不平衡的世界,也是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全球治理新议题、新领域不断增加,传统领域面临规则重构的世界。在此情况下,实施提振经济新举措,描绘全球治理新方案刻不容缓。

  在中国的力推下,此次G20峰会为世界经济开出的“新药方”突出创新与改革两大关键词,提出要运用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等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并使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相互配合。这有利于标本兼治,推动全球经济重新回归强劲增长。

  中国还推动G20峰会拿出了全面的治理方案。在国际金融架构方面,推动世界银行股权审议和IMF治理改革,增强特别提款权(SDR)作用,推进国际金融监管;在税收方面,构建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包容性框架,制定识别税收透明度不合作辖区标准;在气候资金方面,呼吁及时实施《巴黎协定》,落实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气候资金承诺。

  用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话说,这些成果将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杜洋 摄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提高发展中国家“能见度”

  杭州峰会是G20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代表性最广泛的一次峰会。东盟主席国老挝、非盟主席国乍得、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主席国塞内加尔、77国集团主席国泰国以及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都受邀与会。

  在峰会筹办过程中,中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G20外围对话,几乎覆盖了所有联合国成员,特别是其中130多个发展中国家。

  此外,中国还推动G20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首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峰会还发起了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

  分析人士认为,在新兴经济体赶超步伐整体放慢背景下,中国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在G20上亮相,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既是中国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做出的独特安排,也有助于强化G20这一交流合作机制。

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杭州西子宾馆举行宴会,欢迎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及所有嘉宾。图为习近平和彭丽媛同外方代表团团长及其配偶在室外草坪合影留念。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盛佳鹏 摄
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杭州西子宾馆举行宴会,欢迎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及所有嘉宾。图为习近平和彭丽媛同外方代表团团长及其配偶在室外草坪合影留念。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提升G20“存在感”

  失去危机应对这一外在压力后,G20近年来逐渐陷入两大尴尬:一是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一度被诟病为“清谈馆”;二是达成的协议比较空泛,难以触及实质性问题。

  对此,中国力推G20成为“行动队”,并因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G20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中国的努力下,此次杭州峰会对行动力和执行力表现出少有的重视。峰会通过了多项行动计划,包括《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等。各成员国领导人重申,G20创始精神是主要经济体平等合作并共同采取行动,“凡所承诺,定将落实”。

  在机制建设上,今年G20合作框架下首创贸易投资工作组,每年定期向贸易部长和协调人报告工作进展,为更好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机制保障;恢复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以加强对资本流动过度波动风险的管理;还将设立专题工作组,推动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议程。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看来,中国的种种举措比以往G20主席国的工作力度更大,“预计本届G20峰会所产生的活力和效力会比往届迈上一个新台阶。”(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