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剑辉:不要将A股走强希望寄托于MSCI“入指”

2016年09月18日 13:16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王剑辉:不要将A股走强希望寄托于MSCI“入指”
作者 王剑辉(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近日有媒体报道,MSCI指数公司拟于本月底通过对一系列相关指数的模拟调整,来测试新兴市场指数(EM)纳入5%的A股之后的影响,市场上将之视为一个大利好。在一些国内投资者心目中,该指数之于A股市场,就好像当年WTO之于中国经济,这显然对其重要性有所高估了。笔者认为,基于双方的相互需要,两年内实现A股被部分纳入新兴市场指数并无太多悬念,全面纳入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重要性和流通性而言,A股迫切需要国际化的切入点。具有25年历史的MSCI EM指数覆盖了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共计23个经济体的股票市场,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旗下IMI(可投资市场指数)成分股超过2600只;对于掌管资产超过8万亿美元的被动型国际机构投资者而言,该指数是相关资产配置的“指南针”。还有大量服务于各类客户的金融产品与之挂钩。按照MSCI今年6月的建议路径,A股可以被部分(5%)或全部纳入。如果全部纳入,将意味着总价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市值占比超过20%的A股品种进入国际投资者的视线;即使采用第一种方式,理论上也会有接近2700亿元人民币的A股公司登上国际舞台;这将是“沪港通”、“深港通”之后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又一重要步骤。可以预期,监管部门会在投资额度与汇出限制、交易停复牌和产品审批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做出更多积极而持续的努力,以改善国际投资者的准入预期和经营环境。

  从产品回报和品牌地位上看,EM指数急需通过成分调整改善客户的收益预期。过去5年来,EM指数累计收益率仅为1.5%,既显著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前沿市场”(FM)20%-25%的水平,也大大低于发达市场23%-56%的水平,位列各指数系列之末。期间指数公司做出的两个决定,起码在技术层面上影响了EM指数的表现:一是拒绝将韩国和台湾市场由新兴市场指数调高至发达市场指数,这两个市场“成熟化”迹象已经较为明显,5年来的收益率分别为7.9%和15.1%,对指数回报率的贡献并不算高;二是迟迟未将中国A股市场纳入EM指数,据万得数据统计,期间A股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为43.8%,MSCI中国A50指数累计上涨30%;若全面纳入就会为指数贡献6-8.6个百分点的正收益。在这一点上,竞争对手似乎走在了前面。去年6月,美国先锋基金公司决定将A股全面纳入旗下新兴市场ETF(指数基金),所占权重达到5.6%;虽然当年表现不理想,这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ETF今年以来的收益超过15%,比MSCI全市场指数(不含美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

  预计在今后的双边协商过程中,MSCI指数公司方面可能会在制度设计与规则安排方面逐步认识并部分接受A股市场的特殊性,在产品审批、投资额度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这一方面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必要代价,另一方面也是保持A股资产特色的客观需要。该公司在两年多前的研究中就发现,A股市场与其他主要市场的关联度不高,这种“特立独行”的表现为国际投资者寻求组合的多样化提供了重要机会。双方未来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资本流动控制和外汇管理等方面;外方希望最大限度地保持流通性和资金与利润的安全,中方则需要保持国内市场的稳定可控;双方在这些地方的分歧,可能导致“全面纳入”的时间继续拖后。

  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不要将A股走强的希望寄托在“入指”上:毕竟因此产生的增量资金在5%的路径条件下也就200亿美元左右,很难对近52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值的A股产生显著影响。由于该指数公司可能因为关键因素的变化而调整指数构成,我们还须警惕“入指”之后的调整风险:比如MSCI公司今年6月份表示,由于尼日利亚实行本币与美元挂钩的政策,导致外汇市场流动性枯竭,可能在9月底将其调出FM指数,导致该国股指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大跌38%。事实上,本国市场的强弱,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健康程度,未能被MSCI“入指”不会改变市场的长期运行轨迹。巴基斯坦曾被调出MSCI EM指数,然而在过去五年该国股指大部分时间的涨幅均超过EM指数20个百分点以上。(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王剑辉,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宏观行业趋势和市场策略,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证券业协会和深交所奖项。】

【编辑:丁文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