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5年全国收费公路收支缺口超3千亿 总体看风险可控

2016年09月21日 08:46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央广网北京9月21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交通部汇总发布了2015年全国收费公路建设投资、债务规模等情况,这是交通部第三年公开晒出收费公路的年度账本。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收费公路里程为16.44万公里。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支缺口再次扩大,总额3187.3亿元的缺口从何而来?收费公路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除去尚无收费公路的西藏和海南,其他29个省(区、市)均存在收支均存缺口。收支缺口最小的是安徽省,为1.2亿元,收支缺口最大的是河北省,达到479.8亿元,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路网管理处处长陶汉祥坦言,单是2015年,全国收费公路支出中还本付息支出就达到了5749.8亿元,占比接近79%。截至2015年底,全国收费公路年末债务余额大数是4.45万亿,净增加了6042.3亿元,主要就是我们新增加的收费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与2014年相比,收支缺口又扩大了1616.2亿元,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收支缺口扩大的原因,一个是因为新建成通车的收费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导致收费公路整体债务规模是继续扩大,债务余额增加了17.8%,但是通行费的收费才增长4.9%。还本付息的指数已经超出了我们收入的增长。同时随着收费公路剩余偿还期限的减少,每年偿还债务本金的需求也在增加。

  陶汉祥解释,不少新通车的高速项目大多位于山区或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不少道路偿债能力有限。从数据来看,目前东部、中部和西部债务规模占比都在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如果看通行费收入,中部和西部都只占比四分之一左右。建设成本和通行收入倒挂的问题需要正视,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其带来的综合效益也应正确看待。“新建的高速公路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车流量,西部地区,虽然说现在车量不大,但是它对它当地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基本上在我们不再新建项目的话,车流量慢慢的上涨,没有新增债务进来的话,那么它整个的状况会比较好。”

  可能您会有这样的感觉,过路费、车辆购置税、燃油税,我们交的钱并不少,可是收费公路的收支缺口为什么还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钱,都用到了哪里?是否存在偿债风险?未来又应该如何改善这种问题?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路网管理处处长陶汉祥解释,在车购税、燃油税,通行费这三笔钱中,车购税主要用于道路建设,仅能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15%。燃油税覆盖非收费公路三成的养护资金,通行费中的八成要偿还债务,其他两成则用于养护、运营收费公路。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虞明远表示,2010年我国收费公路收支基本平衡,到2015年,就累积了近4.45万亿元的债务。这是我国公路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体现。

  虞明远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络,任务之一就是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对城区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全覆盖。在此期间,收费公路的收支缺口还可能继续扩大。但总体来看,收费公路债务风险可控。

  虞明远判断,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规划是11.8万公里,现在到了15年底,已经建成了9万多公里了。剩下的大头会在十三五期完成,如果还在现有的交通量、收费政策的情况下,估计收支缺口还是比较大。但是随着高速通车年限越来越长,现有一些高速的交通流量会显著提升。十四五期,估计大规模的建设差不多了。这时候,收支缺口会逐步缩小。

  目前,新增收费公路投资逾六成靠举债,非财政性资本金仅占14.1%。虞明远解释,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建设收费公路的收益吸引力,持续下降,应考虑推进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制度。要更好的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来投资收费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制度实际上就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上来规范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规范和保障出行者的利益。

  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国发〔2016〕48号)提出“尽快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科学合理确定公路收费标准,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交通部表示,目前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条例》修订。虞明远认为,应当按照“用路者付费、差别化负担”理念,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一定要坚持未来占97%的是不收费的公路,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等级,使得老百姓能够自由通行。把这块做好了,才是发展收费公路的基础。然后才发展3%的收费公路,提供高品质差异化的服务。

【编辑:丁文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