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卞永祖:去杠杆重在优化结构 房价高增长不可持续

2016年09月22日 18:42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卞永祖:去杠杆重在优化结构房价高增长不可持续

  作者 卞永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最近几年,人们都非常关注中国经济的杠杆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2014年末,中国经济整体负债总额为150.03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70%上升到235.7%。近日,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2015年底总体杠杆率234%,总体上讲,最近几年中国的杠杆率确实上升比较快,很多人担心这有可能对经济带来潜在风险,这也是政府提出要去杠杆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不是中国的杠杆率已经非常高,甚至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不可持续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分析。

  中国总体高杠杆率有必然性

  上面所说的杠杆率是指债务总额与当年GDP的比重,从统计上来说,债务总额是历年的存量数据,而GDP只是当年的流量数据,因此,如此计算杠杆率是值得商榷的。即使我们接受杠杆率如此定义,从根本上来看,当前中国整体杠杆率之所以比较高,是由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2015年度《世界概况》的数据,中国居民储蓄率全球排第三,仅次于卡塔尔、科威特。高储蓄率保证了银行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压力,使得中国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贷款等间接融资,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发展滞后。另外,央行发布的《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也显示,2015年,中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3.1%。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大量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总体杠杆率偏高。

  从备受关注的地方债来看,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为16万亿元,但是这些债务与国外的政府债务有所不同,中国在从乡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发展,采取多种方式融资,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从而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债务,但是在这些债务背后,也有大量的资产存在。国有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在当前阶段,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中国总体杠杆率比较高有一定的必然性。

  应重视杠杆率的结构性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投资所起的作用会慢慢下降。同时,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也会上升,社会总体杠杆率自然也会慢慢稳定并下降。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中国总体杠杆率还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所以,我们需要控制杠杆率过快增长,同时,也更应该将精力放在杠杆率的结构性优化上。

  比如说,截至2015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总额大约为115万亿元,其中65%来自国企,而在钢铁、水泥等过剩产业中,国企也占相当大比例。正是由于国企贷款相对容易,并且部分国企存在投资盲目性,使得大量产能重复建设,不仅挤占了中小企业的贷款空间,也让大量贷款有成为坏账的风险。

  这更加凸显了杠杆率结构性优化的重要性。随着对过剩行业去产能力度的加大,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加重视高科技行业、新经济的拉动作用,资金也会加快向这些行业流动,大量的中小企业必然从中获益,这些行业的负债率或者杠杆率可能会升高。中国整体杠杆率的结构也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变化。

  这对股市构成长期利好,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将会从股市直接融资,同时,居民也会将更多储蓄转移到股市,对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大有助益。但是对于已经饱和甚至过剩行业,资金将会慢慢撤出。比如,当前非常火爆的房地产业。房价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受到中国杠杆率结构性调整的影响,但是从长期看,随着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房价高增长的趋势不可持续。 (中新经纬APP)

  【专家介绍】卞永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曾在德勤、新加坡电信等公司任高级经理等职位,从事项目管理、 财务咨询、战略咨询等工作超过15年。

  (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