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茶市临“寒冰期” 政企联动推动业态创新(图)

2016年09月30日 12: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国茶市临“寒冰期”政企联动推动业态创新(图)
图为茶园图。 陈君 摄

  中新网杭州9月30日电 (方堃)在第六届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上,当有“褚橙操盘手”之称的探谷投资合伙人胡海卿结束一场名为“互联网思维下如何对年轻人讲产品故事”的演讲后,走下讲台的他发现,自己的座位旁已经站满了翘首等待加他微信的茶产业企业家。

  旁观者或许不知道,企业家们这种“迫不及待”的背后,是近两年来,中国国内茶叶市场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

  中国是茶叶大国,却不等于茶叶强国。虽然茶企数量众多,但大多局限于区域,真正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极少,“七万茶企不敌一家立顿”的说法,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史上的“魔咒”。

图为春茶采摘。 陈君 摄
图为春茶采摘。 陈君 摄

  当前,中国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深度调整期,茶叶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自2013年以来,中国茶叶销售转势疲软,茶企“惨淡经营”,至2016年,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做调查时,发现已有58%的调研产区存在弃采情况,茶市信心不振。

  当茶叶整体均价不断下挫,生产成本却持续增长,传统销售渠道和电商渠道竞争的“白热化”等直接压缩了茶企的利润空间,中国茶市的罢市关店潮开始出现……身负“魔咒”,又遇上茶叶市场的“寒冰期”,中国茶企在前所未有的担忧中上下求索。

  茶市门庭冷落车马稀 全产业链面临“严寒时节”

  “早年生意好的时候,春茶还没上市,顾客们都早早前来预订茶叶,但这两年门庭稀落,问津者少啊。”浙江省杭州市梅家坞的茶农杨春明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不仅仅是他一户,2016年,近3000斤正宗的龙井春茶遭滞销困境。

  而福建安溪的茶商汪金轮则每天早出晚归,因为店铺租金的不断上涨,他和他的茶商朋友们不得不去寻找更为便宜的商铺,以继续自己经营了十几年的茶叶生意。“租金上涨,成本增加,可是客户却越来越少。”汪金轮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

  在当下的中国茶市,这不是个例。一批没竞争力的小茶企纷纷被淘汰,甚至不少品牌企业也关闭了一家家形象店、直营店以收缩战线,一些行业一线品牌被收购、重组的消息不时传来……

  许多茶企不由自主地意识到,自从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茶产业巨大活力以来,当下中国茶行业,正经历着“严寒时节”。

  在世界三大饮品——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征服了全世界。而今,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

  茶叶源于中国,饮茶也始于中国,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茶园种植面积已达4316万亩,茶企业20万余个,茶农3000多万,综合产值估计达到3078亿元人民币。

  “仅2014年到2015年一年之间,中国就增加了175万亩茶园,逐年递增的茶产业规模已经惯性扩张,然茶叶消费量却跟不上生产量,供求矛盾导致国内一些代表性批发市场库存出现积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在第六届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上列出数据,2015年我国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库存超过30万吨。

  浙江省农业厅种植管理局研究员罗列万表示,茶叶的库存积压已从消费流通端,逐步延伸到生产端,茶农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

  茶农面临的不仅仅是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记者了解到,随着茶园开采面积不断扩大,采摘工开始紧缺。2015年,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等中东部地区采工均价已超过120元/天,而2011年,其价格仅为75.15元/天。

图为春茶炒制。 陈君 摄
图为春茶炒制。 陈君 摄

  生产成本持续增长,然茶叶价格却不断下挫。据悉,2015年,全国的茶叶价格指数就已经跌破100,茶市的信心不振,直接导致了相当部分茶叶产区弃采。

  “茶叶的销售渠道从来就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没有话语权,所以没有办法控制茶叶的价格。”浙江新昌一名茶农无奈地告诉记者。

  茶叶开启中产消费元年 茶企结构转型“上下求索”

  现下,这场从2013年开始的“寒冰期”仍在持续,然中国茶行业却显现出了一幅别样热闹的场景。乐观者、唱衰者、稳健者、投机者,还有蛰伏者、退出者……茶市中,一幅“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景正在上演。

  对于浙江的龙冠龙井、四川的竹叶青、安徽的祁门红茶、昆明的七彩云南等为代表的品牌茶企而言,当下中国的茶市,正是大浪淘沙后,他们显现品牌红利的“黄金期”。

  记者采访上述一线茶企“一把手”后得知,近两年来,他们均以两位数的销售增长率“逆势上扬”。

  “66年来,龙冠从源头抓品质、坚持纯手工制作的专注,让我们保有稳定的客户源,足以砥砺风雨。”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爱芹告诉记者,多年来对品牌建设的执着和投入,在此时得以彰显“匠心”的珍贵。

  “‘寒冰期’也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实质上有利于整顿鱼龙混杂的茶叶市场。”四川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先洪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一线品牌茶企未受太大影响,还有一批以生产“中档茶”为主的企业也未受太大波及。

  “我们企业一直以生产‘大众消费’类的茶叶为主,近几年,高档茶、礼品茶市场的缩水最为严重,中档茶市场冲击较为平缓。”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危赛明表示,在茶市普遍萎靡的情况下,其企业销售额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幅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富桥分析:“中国几十年来国家经济发展、中产阶层崛起等宏观经济因素结合当下高档礼品茶市场缩水、低端茶叶市场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等现状,茶叶的中产消费元年已经到来。”

  显然,市场已经迅速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大批企业迅速做出了反应。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立民告诉记者。“我们快速调整了自己的产品战略,改变茶叶‘政商礼品茶’形象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茶’。”

  除了中档茶比例的不断增加,业态创新也成为新趋势。“小罐茶”“初印”“九袋长老”等“小而美”新品牌的出现,试图通过品牌打造,增加茶叶文化附加值,提升茶叶溢价空间,以小众却高溢价的可能,实现业态创新的新探索。

  “主要还是想抓住中档消费群体,这其中包括了不容小觑的年轻消费群体。”著名茶文化专家,资深茶叶品牌策划顾问、“茶香书香”创始人罗军如是说。

  2016年,茶叶市场出现了“Try”(尝)这一针对年轻消费人群的茶叶品牌。其品牌命名体现了英、中文的协同表达特征,其品牌含义“尝试”也体现了品牌对青年人主流意识、行为方式的趋同认识与品牌理念应对。

  可见,中国茶界正在逐步探索、完善中国茶叶品牌的消费者结构,并试图更直接、更深层次地进入国际、国内年轻消费者的生活空间,占领未来消费市场。

  政企联动整合茶产业链 业态创新将成“新常态”

  中国茶企正在为解决产大于销的矛盾而“上下求索”,然当下中国茶产业链中,不仅仅只存在市场端的问题。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茶叶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现在却面临着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等问题。”9月13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直面中国茶叶企业长期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又因地缘性强的关系,规模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面对“七万茶企不敌一家立顿”的魔咒,不仅仅只有企业在努力。

  早在2015年3月,农业部首次启动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活动,决定从全国农民合作社中选出100个农产品品牌进行公益宣传。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甄选的背后,实质上是国家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

图为春茶采摘。 陈君 摄
图为春茶采摘。 陈君 摄

  在茶叶行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贯彻农业部品牌建设的精神,立足“十二五”时期的成果与问题,在《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效益,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为补充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合力打造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结构、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填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

  “品牌化,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品牌,是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已成为国家以及行业机构的共识。”杨亚军表示,这给中国茶企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发展可能。

  记者了解到,2016年3月,由农业部牵头,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行业组织、国内6家重点龙头企业共同聚首农业部,达成共识——我国将合力打造茶叶国际大品牌,缔造大型茶叶集团,培育优秀民族品牌。

  近期,一个由农业部牵头的全国性茶产业联盟也呼之欲出,正在起草组建方案。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政企联动整合资源,共同探索茶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良性趋势。

  2013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20家川内知名茶企组成产业联盟——川茶集团,并将“叙府龙芽”更名为“天府龙芽”,由一个企业品牌发展成为公用品牌。

  2016年,“极白氨基酸安吉白茶”品牌的出现,是“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寻求突破的一种尝试。

  同年,湖北省英山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8家龙头茶叶企业抱团发展,组建“大别茶访”企业新品牌,试图以此带动英山云雾茶区域公用品牌及茶产业、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浙江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把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罗列万告诉记者,一个个茶叶特色强镇正在浙江拔地而起。

  据悉,走在产业链整合前端的浙江,还将把茶业、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复兴与特色小镇创建结合起来,通过茶业强镇建设促进茶业发展。

  目前列入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的西湖龙坞茶镇正按照“茶叶生产示范区、文创艺术集聚区、养生健身度假区、茶园风光观赏区、茶叶交易集散区、茶文化体验区、茶乡民俗体验区、户外运动休闲区”的目标加快建设,到2020年,浙江将建成20个左右的茶业特色强镇。

  这一系列举措,对中国茶产业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可见,中国茶叶企业正在整合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力量,探索不同性质资源之间的协同关系,在各种资源的相互协同、有效配置中抱团发展、共享大成。”在杨亚军看来,2016年是中国茶产业的企业、产品、品牌力量整合和业态创新的一年,而此后,力量整合将成为新常态,业态创新将成为新趋势。(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