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财经观察:中美双方致力于经贸关系平稳过渡

2016年11月24日 21: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华盛顿11月23日电 题:中美双方致力于经贸关系平稳过渡

  新华社记者高攀 江宇娟 郑启航

  第27届中美商贸联委会23日在美国华盛顿落幕,双方围绕中美经贸关系多项重要议题达成共识,为中美经贸关系在美国政府换届后平稳过渡奠定了重要基础。

  联委会达成多项成果共识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23日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本届联委会是奥巴马政府任内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最后一次高层对话,担负着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扩大双边经贸合作、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与美国商务部长普里茨克、贸易代表弗罗曼的共同主持下,双方团队本着坦诚务实的原则,围绕双边经贸关系12项重要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举办了工商界午餐会、企业家圆桌会、农业食品研讨会、数字经济研讨会等一系列合作性活动,达成多项共识,取得积极成果。

  张向晨说,中美双方就创新政策达成重要共识,均认为创新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以及共享繁荣的关键动力,双方确认各自国家商业领域信息通讯技术的相关安全措施都不会采取不必要的歧视性做法。中美双方同意共同促进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论坛尽快成立,双方将于2017年举办中美非正式钢铁对话。双方还就共同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反向贸易代表团合作、中美食品农产品电子证书的合作计划安排达成一致,并签署相关备忘录。

  张向晨指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正取得积极进展,双方谈判团队正就下一步谈判工作保持密切沟通。他认为,达成高水平的双边投资协定,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也符合中美双方利益,中方愿意继续推动谈判尽快达成一个平衡的结果。

  从美国商务部发布的联委会成果声明来看,美方也充分肯定双方在医疗设备、知识产权保护、产能过剩、创新政策和半导体领域取得的成果。

  张向晨表示,中美双方均积极评价本届联委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是一次成果丰硕、高效务实的高层经贸对话,体现了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丰富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经贸内涵。

  联委会机制获双方高度评价

  张向晨表示,中美双方也高度评价商贸联委会为扩大中美经贸合作、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双方将继续利用好联委会这一重要经贸平台,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普里茨克说,商贸联委会是通过解决两国经贸挑战和达成具体成果来拓展美中经贸关系的关键机制。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最大的两个市场,美中积极接触和持续展开外交努力对解决两国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至关重要。

  普里茨克赞赏近年来双方对商贸联委会机制作出的两项改革:一是政府官员直接听取工商界对如何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二是联委会期间举办促进美中商界领袖沟通和商业合作的系列活动。她指出,过去几年商贸联委会每年都会重点关注美中合作时机成熟的领域,并积极推动取得务实成果。

  例如,中美两国政府和业界曾在2014年商贸联委会上重点讨论如何扩大旅游商机,后来促成了2016中美旅游年的系列活动;双方在2015年商贸联委会上重点讨论医疗健康行业,这促成了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安德鲁斯今年10月率领美国医疗健康商业代表团访问北京和重庆。

  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表示,在奥巴马政府执政的过去8年,商贸联委会是解决美中贸易投资争端与壁垒的重要机制,美方希望商贸联委会在未来几年继续成为美中加强经贸沟通的有效平台。

  鉴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弗罗曼特别强调利用商贸联委会机制保持美中经贸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美方愿意利用奥巴马政府剩下不到两个月的任期,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进一步巩固双边关系。

  谈到特朗普上任后中美经贸关系前景,张向晨说,他此次参加中美商贸联委会和一系列经贸活动的强烈感受是,无论美国政府如何更迭,中美两国利益融合、共同利益大于分歧的格局不会改变;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给双方企业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现实也不会改变;中美两国工商界深化合作的愿望不会改变。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