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气候传播:如何“巧动口舌”?

2016年12月18日 20: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李晓喻)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研讨会18日在北京结束。如何让应对气候变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与会者给出的回答是,气候传播需要“多费口舌”、“巧动口舌”。

  来自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工程院、中国气象局、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普华永道、深圳航都文化公司等的多位代表发言。

  抓紧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此外,曾扬言要退出《巴黎协定》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也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蒙上阴影。

  与会者认为,在此情况下,气候传播需要进一步提高“音量”,形成“合唱”。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是不可扭转的全球大趋势。“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气候传播,需要‘多费口舌’。”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表示,近年来中国在气候传播方面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好。今后,加强气候传播需要坚持“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四个关键词。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NGO)等利益相关方应通过互动来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形成以政府为主,媒体和NGO为辅,各方通力合作的气候传播机制,使影响力最大化。

  在郑保卫看来,应建立政府、媒体、NGO、企业和公众五位一体的应对气候变化行为主体框架,五者相互配合、支撑和互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和保障。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气象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认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应通过气候传播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让更多的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

  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看来,气候传播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应当由多学科共同介入。

  除加大“音量”外,气候传播如何提高“音效”也备受关注。

  中央电视台气象主播宋英杰认为,对气候传播而言,重要的是传播“气候变化+”。所谓“气候变化+”,就是要融合民间语言和传统思维,让公众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到气候变化,使气候传播更加接地气,更易于接受;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现实问题,“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要以万变应万变。”

  在中国新闻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看来,改进气候传播的效果,要“巧动口舌”,讲好故事。在实践中应把握新闻报道的“温度”、“深度”、“硬度”和“广度”,用有血有肉的人物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用有思想、有深度的问题为受众答疑解惑,用硬新闻回应关切,同时还应扩大气候传播的视角,“跳出会议写会议,跳出气候写气候。”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气候、能源高级顾问杨富强建议,气候传播要“讲故事”,应讲好绿色“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中国如何更好发挥领导力的故事。此外,媒体和NGO应当学会和欧美同行竞争,勇于担当领导角色,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出更大声音。

  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和能源项目署理总监杨欣认为,今后应推动更多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年轻人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队伍中。

  在普华永道思想领导力小组经理、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研究员蓝澜看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气候传播提供了新角度,绿色金融、碳市场发展、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等问题都值得媒体关注。

  深圳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素平表示,该公司正在加大绿色影视和平台建设,其制作的主题系列纪录片《绿·道》,从绿色建筑等不同角度切入和展开,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当天下午的气候传播研究进展及学术成果分享环节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团队专场和“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研究”专题组成。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研究员王彬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综合部副主任张志强等与会者就如何实现有效的气候传播等问题进行了互动。(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