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三问中国“智”造:条件、方法、机遇如何?

2017年03月02日 1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专家三问中国“智”造:条件、方法、机遇如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专家三问中国“智”造:条件、方法、机遇如何?

  作者 夏宾

  如何让中国企业摆脱“为别人打工”的组装线角色?如何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贴上科技标签?这一切都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息息相关。

  近日,中国新闻社旗下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在京举办论坛,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畅聊中国“智”造发展,为中国“智”造建言献策。

  一问:中国“智”造发展条件如何?

  “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要解决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政策推动让制造业有“活水源头”。另一方面,创新发展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又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徐洪才强调,随着“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5个支柱性高科技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中国在通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主动参与到全球的分工体系中,更多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中国“智”造的发展具备底气。

  二问:中国“智”造发展方法怎样?

  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认为,转向中国“智”造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从代工向自主创新,从本地创新向开放创新,从模仿创新向技术创新的转变。

  “这就要求中国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城市群发展、创新软硬件环境发生根本性调整。”张燕生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用高科技眼镜检测糖尿病和智慧小区物业管理的两个例子,具体阐述了中国“智”造嵌入传统产业。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要加强“智”和“造”的融合应扩大研发力度,将自主研发和引进相结合,并二次创新,同时加大品牌营销,提升中国产品的品牌价值。“要让‘智’和‘造’结合起来是倍增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加’或者‘乘’。”

  三问:中国“智”造发展机遇有哪些?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看来,中国“智”造有三方面发展机遇。

  一是中国制造应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比如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航空航天、电力装备、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都面临着重大的中国制造升级,“甚至可以说是领先于全世界的一个重大机遇。”

  二是中国“智”造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未来5年到1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量将大幅下降,没有绿色是不行的。”

  三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智”造带来机遇。该倡议一方面可促进中国国内产业体系逐渐升级,另一方面也将在全世界逐渐再造经济生产体系。

  “虽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但是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强调,只要中国继续把握全球化的大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能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成为制造强国。(完)

【编辑:于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