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打通最后一公里 让社会领域投资成新动力

2017年03月17日 11:10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务院昨天下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从行业准入、投融资、土地税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几十条具体政策措施,以进一步激发医疗、养老等五大社会领域的投资活力。专家分析,相关领域的民间投资潜力可能得到较大程度地释放。

  聚焦五大领域 激发投资活力

  这次发布的《意见》,针对的是社会领域的投资,但是并没有拘泥于概念认定,而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将内容聚焦在了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五个领域。为什么要针对这些领域出台《意见》,激发投资活力?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给出了原因。

  夏杰长表示:“我们过去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较多的是在产业层面,比如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而实际上,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短板恐怕不在产业,而是在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这样的社会领域如何降低运行成本的问题。”

  现实中,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养老难、上学难等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对此,《意见》在扎实有效放宽行业准入、进一步扩大投融资渠道、认真落实土地税费政策、大力促进融合创新、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37条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娱乐等三类民间投资将拓展融资渠道

  而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三类民间投资,只占整个社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的38.3%,比全国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低了23个百分点,说明增长潜力较大。分析认为,《意见》提出的这些政策措施,可能明显提升民间投资进入这五大领域的积极性。

  比如在行业准入方面,《意见》明确,分别制定社会力量进入相关领域的具体方案和跨部门全流程综合审批指引,推进一站受理、窗口服务、并联审批。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说,对比以往的串联式审批,这大大提高了效率。

  宋冬林表示:“串联式就是你过了一关之后,要走下一关,比如说过去我要是申请进入养老产业,我必须去不同的窗口,因为要盖不同的章。并联式就是一个窗口把所有该办的事情一站式服务,都给解决了。那么就减少了程序,提高了效率,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实在的。”

  在扩大投融资渠道方面,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出台专项债券指引、商业银行押品指引,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社会领域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通过风险补偿金等措施为行业增信。记者注意到,专项债、公司债、产业投资基金这些融资方式以往都有,但这次则是结合行业的特点,降低了门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曾志敏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曾志敏说:“社会领域的民间投资企业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平均收益率比较低,而且回报周期长,很多企业无形资产、轻资产的特性非常明显。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在传统的融资体制当中,很难获得贷款。所以,转向企业债券,包括产业投资基金,最主要是针对社会领域投资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设计的。”

  解决用地难 鼓励融合创新

  随着部分城市房价、地价的高企,民企进入社会领域的另一大难题开始凸显,那就是用地难。对此,《意见》提出对农用地转用指标、新增用地指标分配适当倾斜。同时,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中的营利性机构,它们有偿获得的土地还可以抵押融资。

  《意见》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鼓励融合创新,比如,提出制定城市马拉松办赛指南等一系列指南。某体育界人士认为,这对民企的进入很有帮助。

  体育界人士表示:“比如说一场马拉松赛,到底多少人参加安保,或者收费标准是什么,这方面之前都还不是特别明确。企业也不知道这个到底要投入多少钱,成本也很难核算,意见里也提了规范赛事安保这块,下一步如果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具体办法的话,对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央广短评:打破隐性障碍 让社会资本“顺利进门”

  社会投资活力从何处来?归根到底在于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经历了2016年民间投资的下滑,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放宽了民间投资的准入门槛。可以欣喜的看到,进入2017年,民间投资已经迎来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1至2月份,我国民间投资增长6.7%,比去年全年加快3.5个百分点。

  不过,看见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投资在不少领域仍然遭遇着“玻璃门”、“弹簧门”,存在放宽准入不彻底、扶持政策不到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比如,在电力、电信、交通、油气等基础设施领域和养老、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就存在不合理的“高墙”限制。如何打破这些隐性障碍,让社会资本“顺利进门”?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不断消除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主动“开门”;另一方面,要在更多领域引入多元主体,让所有市场主体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当然,“三分靠政策,七分靠落实”,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最终要靠各地各部门将好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光“喊”,更要加快“做”,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切实落到实处。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情况下,急需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形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才能让社会投资的涓涓细流,汇成促发展的澎湃浪潮。

  经济学家刘胜军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刘胜军:“这次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领域投资的《意见》,是国务院多次强调和推进社会领域投资的新《意见》,充分表明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的,要对改革有足够的韧性,即看准了社会领域投资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就要持续的发力,打通最后一公里,让这些社会领域投资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于这个问题,在国家重视的基础上,更多的还是要思考怎样更加有效地打通最后一公里。

  改革到了深水区后,我们不能够仅仅靠重视来推动,还需要有具体的机制来推动这些领域的改革取得实际的进展。比如引入社会的听政机制,来解决教育、养老、医疗领域的痛点。这个听政机制可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让这些领域的投资者、企业家的关切和痛点能够更好的被政府官员所感知;二是对各种政策文件以及改革措施的落实能够形成事后跟踪和反馈机制,若有了这样的跟踪和反馈机制,就可以避免很多文件落不到实处。有了政府的重视以及较好的社会参与机制,教育、医疗这些社会领域应该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和参与的活力,以期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为供给侧改革来注入新的动力。

  社会领域的投资非常重要,因为现在面临着消费需求升级的现实性问题。在消费需求升级的过程中,民众很显著的对于教育、养老、医疗这些短板领域的需求空间很大。但长期以来,这些领域各种政策限制可能较多,因此很多民间资本望而却步,一些民办学校、民办医院虽然已经加入进来,但依然面临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或隐性的政策歧视。《意见》从很多细节上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关注,这对于打消民营资本进入社会领域投资的顾虑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希望社会领域的投资能够带动消费需求的升级,也能够更加有效的回应民众的关切,让经济能够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编辑:刘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