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义乌“淘金者”:演绎城与人的“恋爱史”

2017年03月25日 13: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义乌“淘金者”:演绎城与人的“恋爱史”
    义乌市场。 李倩倩 摄

  中新网义乌3月25日电(记者 邵燕飞 见习记者 李倩倩)行驶在浙江义乌的路上,不时可见“洋面孔”以及异国风情餐厅。行至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眼前人头攒动,货品琳琅满目。再行几步,不难发现,来往的人群中有一半是外商。

  据统计,2016年,义乌共登记管理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共计48.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2%。

义乌市场。 李倩倩 摄
义乌市场。 李倩倩 摄

  的确,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义乌,这座散发着商机的城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淘金”、定居,上演了一段段城与人恋爱故事。

  相识:无可替代的“淘金地”

  地处浙中的义乌,凭借“鸡毛换糖”创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在这座“无所不有”的城市里,180多万种小商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因此吸引了无数的外商前来“掘金”。

义乌市场。 李倩倩 摄
义乌市场。 李倩倩 摄

  来自马来西亚的郭集福,1999年通过朋友的介绍,直奔义乌探寻商机,现在已经扎根义乌十多年,生意也步入正轨。在他看来,“义乌,就是个做生意的城市!”

  相较于郭集福的步伐坚定,印度外商菲利普的义乌“淘金路”就充满了犹豫与怀疑。

  20世纪90年代,辗转于广州等地的菲利普偶然间得知义乌的商品非常便宜,便萌发了去义乌“淘金”的念头。

  然而,他的这一想法被身边的朋友一致否定。“他们说义乌的商人不懂外国人对商品的要求。”

  于是,直到2002年,菲利普才来到义乌。然而,一到义乌,他就被眼前的市场震撼到:“我觉得摊主拿出的样品和广东并没有两样。”

  可是等到收货的那天,菲利普就有些懊悔,“货物的质量比起样品真的要差很多。”但因为货款已经付掉,“并且这里的价格很有优势”,所以,接下来,他一方面和商户沟通,说清楚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在验货上也更加仔细。

  “到义乌次数多了,就知道义乌也能买到好的东西,满足不同人群需要。”菲利普说。

  就这样,怀疑与犹豫渐渐消退,菲利普开始了和义乌十多年的接触磨合。

  “广州的国际化程度很高,环境也很好,但是义乌辐射的是整个华东地区,是产业链的中心点。”菲利普表示,义乌,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是一块无法取代的商业重地。

  相知:无所不有的生活地

  和菲利普一样,来自俄罗斯的张娜,也是看中了义乌的地理位置。但在她眼中,义乌是个“淘金地”,更是个生活地。

  攻读英汉教师出身、曾在哈尔滨留学的张娜,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然而,4年前,她毅然放弃了大都市的生活,选择了义乌。

  “和别的大城市相比,义乌很小,但这里就像我在俄罗斯的老家一样,很适合生活。”张娜表示,自己从小在小城镇里长大,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但是义乌很好,满足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的确,义乌的面积对于中国而言,确实不值得一提。但是其无所不有的姿态,却令其在世界版图上留下足迹。

  “这里有很多的西餐厅、俱乐部,我甚至在这里找到了三个老乡。”张娜感慨,义乌的接纳程度令自己无比吃惊。在她看来,这不只是中国的城市,更是适合各地人们的生活之地。

  “义乌就是一个不排外的地方。”义乌工商学院教授贾少华表示,一个人选择一个地方作为居住地,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如今的义乌就恰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但贾少华也承认,义乌的这种包容局面并非一蹴而就,“以前有一个‘老外’坐在路边还会被市民围观。”

  幸运的是,在包容与开放上,义乌一直在努力。如今,在义乌,巴西烤肉、德国啤酒和中国小吃在街头飘香,英国、约旦、印度各地的小孩在校园里嬉戏……

  这一切也令张娜更加主动地融入到义乌的生活中。2016年,张娜加入了义乌的自行车俱乐部,周末,她也时常到各个福利院里帮忙。她表示:“自己喜欢抱里面的小孩子,更喜欢这种大家庭的感觉。”

  相恋:越发重要的归属地

  2002年来到义乌的约旦外商默罕奈德没想到,本是一场“掘金之旅”,却让自己在义乌成了家。

  “那时候我来义乌开阿拉伯餐厅,也因此认识了来餐厅打工的妻子。”默罕奈德介绍,现在他们有了两个孩子,正打算在义乌买房。

  “我觉得中国也没有比义乌更适合我们的地方了,从来不敢想离开这个问题。”默罕奈德说,义乌基础设施完善,“还有许多的国际学校,孩子上学完全没有问题。”

  事实上,为了唱好这场“相恋曲”,义乌一直在路上。

  2013年,义乌建立了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外调委),通过常驻义乌的外商来帮助解决各地外商在义乌的贸易纠纷问题。目前,共有外籍调解人员21名。

  “那时候,很多外商就直接说‘义乌市场不好,中国市场不好’。”外调委主任陈津颜回忆,数年前,面对外商贸易纠纷时,因为语言障碍,自己也曾一筹莫展。

  对此,陈津颜表示:“我们要有人文关怀,解决外国人的困难,解决了社会问题,才能保障经济。”而这种“以外调外”的全新模式不仅破除了语言障碍,也让外商在义乌更有亲切感和安全感。

  正如郭集福所言:“义乌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每次回到义乌,就像是真正回到了家。”这几年,从政策保障到人文关怀,在义乌的精心而为下,那些最初循着商机而来的外商,如今正在义乌找到越来越强烈的归属感。

  爱上义乌,正是归属感的体现。就像喜欢吃大盘鸡的默罕奈德一样,许多外商进入了“新义乌人”这个角色,在主动跟朋友介绍义乌的同时,也努力建设义乌。

  在今年的义乌两会上,外商们就医保社保、签证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其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客商西蒙就提出了因语言障碍而造成“看病难”的问题,也门的客商阿马尔甚至直接建议在医院安排一些志愿者帮助翻译。

  如今,在义乌,各色元素交织显现。

  未来,故事还在继续。(完)

【编辑:殷伟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