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尔在新西兰“新活法” 中国制造惊艳西方

2017年03月31日 10:48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 

  3月28日,海尔集团旗下顶级家电品牌斐雪派克的研发基地日前受到中新两国政要参观,并对于海尔提出的颠覆式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进行了重点了解,此举再一次将关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未来之路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例如,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正伴随着海尔的全球化扩张在国际范围内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关键点上,金融改革方兴未艾、制造业升级步履维艰,作为中国制造代表的海尔,能够从政策、成本、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复合压力的作用下杀出一条血路,站在世界品牌的高地之上,其本身就已经对于中国制造的升级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具有旗帜性的意义。

  海尔破局:“世界是我的研发部”

  目前,一方面我们在依靠从硅谷学习来概念与模式、凭借中国本土化优势、借助资本风口在新的非实体经济领域折腾的不亦乐乎,另一方面却在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大势面前束手无策,这无疑才有了诸多“逃离中国”这样我们不愿意看见的现实。

  在此背景下,海尔被两国政府同时点赞,就显得意味深长。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制造业企业,海尔在过往几十年中已经彰显了的活力与竞争力足以让业界侧目,近些年更是通过内部管理结构改造与全球化并购,成为国际首屈一指的家电生产商。从目前中国品牌海外市场的占比来看,海尔在其中占据了82%。其背后,除了彰显了海尔管理层令人生畏的战略布局能力,更是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尝试,给出了一条中国制造升级的未来之路。

  难能可贵的是,目前海尔奉行的人单合一模式,在落地之初,并没有现下的“互联网+”政策支撑以及其他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尝试,但好的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与适应,进而与时代无缝对接。目前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已经落地成为以互联工厂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全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真正面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诚信工业新生态,用户社群资源、企业资源与的服务于企业的生态资源构成了三个双边市场,供参与者无障碍进入,给用户创造价值,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此一来,海尔曾经所面临的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无能幸免的“大企业病”的问题迎刃而解,创新活力重新被企业上下所掌控。海尔与斐雪派克的双品牌战略能在新西兰市场站住脚跟其实是与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分不开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表示,“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而在互联网时代里,这就是一种打破边际、开放平台的理念,让全球一流的资源为我所用,让所有的资源融合为共生的生态,彼此交互、迭代。

  显而易见,这种打破边际的尝试,为从“制造”升级为“智造”打通了道路,困扰中国制造业多年的诸多问题有望迎刃而解,这远比孤立的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并购一家企业或者在人力成本层面精打细算更具有生命力。

  未来:不谋大势者不足谋一时

  目前来看,壁垒化、智能化、梯队化与多极化的趋势正在逐步重构着全球制造业产业格局。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让多边贸易的壁垒愈发显性,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基于“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化已成大势;而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分流,使全球制造业分工与竞争加剧;各经济体对全球价值链的依赖程度提高,全球价值链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价值链重构步伐不断加快。

  这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意味着挑战在成倍的增长,长期处于低端层次的制造企业,想要在如此多变复杂的环境中凝聚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难度可想而知。

  时至今日,一两项产品专利或成本优势,已经无法支撑中国制造业站到全球产业链的顶端,唯有依托自身的,借助资本力量,在全球布局,形成品牌集群,才能最大程度的迎合制造业升级的大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

  张瑞敏认为,2017 年是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在全球生根、开花、结果的元年,海尔将通过“沙拉式”的多元文化融合体系持续推进“人单合一”的国际化——这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大同”思维,这种思维以激活人的主动性为核心,旨在打破地域界限,打通文化隔阂,实现新一代的商业模式颠覆,而这样的谋篇布局思维,堪称中国制造在升级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编辑:段红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