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购房投资受限,你的钱该投去哪儿?

2017年04月01日 16:53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购房投资受限,你的钱该投去哪儿?

  作者 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随着中国多地楼市限购政策的不断加码,中国房地产投资热度正在逐渐降温,大量溢出的民间资本的去向也格外引人关注。笔者以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现代金融手段,将民间资金引入改革迫切需要的领域,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市场与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领域的关系是双向的。作为经济顾问,笔者最近参加的好几个会议,都是关于地方政府试图创建金融中心的课题。而且,不仅省级政府想建金融中心,很多地市级甚至县级政府也想建金融中心,至少是规划了所谓的“金融总部基地”,各类金融机构都是重要的招商引资目标。

  地方各级政府想通过优先配置公共资源,吸引金融机构、进而通过金融振兴地方经济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特别在当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二元结构属性,不可否认的存在资源错配的情况下,如何把金融和公共资源配置工作结合起来,实际上是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挑战。公共资源配置的现代治理,不是地方政府简单圈一块地,把它称作金融中心,这片区域就会升值,吸引力就会大增。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已经到了一定阶段,需要更多内在经济结构的效率优化。

  其次,利用现代金融工具为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融资,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国有背景的金融平台在融资的时候有优势,可以借助央企、乃至国家的信用,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反过来,民营背景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就比较困难,这也是社会上高利贷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欧美国家经济所有制结构相对清晰,私营部门和政府部门在PPP项目中分工职能容易理清,能够在法律框架下体现公私合作的概念。而在中国,存在着区别于国外发达经济体的重要中间形态,即央企部门或国有企业,其实质还是利用政府的信用来做融资担保,政府仍是项目所有风险的实际承担者。这恐怕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非常特殊的一点。

  再次,建立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金融交易平台。市场化的机制问题是公共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实践证明,中国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并不易。在中国金融平台的建立,首先要明确这个平台是全国性的、省域的,还是针对县域经济的金融交易市场。近十年来,真正受系统性金融监管、有比较好的内控风险管理机制的要素交易市场还不足。

  春节前后,国务院出台了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省域范围内唯一一个股权交易平台的指导性文件,并对相关的金融工具进行了规范。不过,在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比如林权、草原特许经营权等非标准化金融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信息披露也够不专业化,要在现行环境下建立省域的、全国性的公共交易平台是非常困难的。从金融角度看,非标产品的标准化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给机构投资者“买入、卖出”,形成“募、投、管、退”的良性机制,这需要资金和监管的支持。

  如何利用现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充足的民间资本,在尽可能的范围和领域将政府公共资源配置进行资产证券化,避免各类资本都密集投向房地产,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通过政府加金融的配置资源机制,把各类资本有机结合进来,提高包括林权、草原管理权、沙漠化治理退化等带来的所有权经营效率,利用PPP机制和金融工具尽可能多的提高市场参与比例。

  最后,政府的存量资产盘活,需要客观看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作用。具体而言,各级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产,需要通过证券化盘活。例如,政府手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就是土地,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新建办公场所,原有位于市中心的土地就是现成的好资产,还包括国有、公有的各类产权、经营权等。未来,中国的公共资源配置也更加需要实证性的研究。建议在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不仅仅要研究政府存量资产的配置,金融上称之为存量资产的证券化,还应该探讨增量资产的合理化配置,继续一个“增量资产货币化”进程。 (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就职于英国路透集团、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法国外贸银行集团巴黎总部。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国际宏观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新兴市场发展模式等。

  (欢迎转载,注明来源“中新经纬”,即视为已获转载授权。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唐云云】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