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晓红: 做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 这些短板要补齐

2017年05月11日 16:25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作者 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作者 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近日,商务部印发了《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以推进服务外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外包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突出完善体制机制、政策框架、促进体系和发展模式,推进服务外包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优化国际市场和国内区域布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服务外包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笔者认为,这一规划的颁布实施对于推动新时期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加速创新、壮大规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全球战略布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二五”以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规模实力明显提升。我国承接离岸外包规模仅次印度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为10213亿元和7385亿元,分别增长20.1%和17.6%;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为6608亿元和4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和16.4%。2016年离岸外包执行金额相当于2011年的2.95倍,离岸服务外包规模约占全球市场的33%。2011-2016年期间,离岸服务外包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3%提升到25%,成为促进外贸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企业人力成本及土地、资金、交通、通信、电力、税收等要素成本全面快速上升。软件业人力成本通常占企业总成本的70%左右,2010年以来软件业人力成本以每年不低于10%的速度递增。2016年全国软件开发者中,平均月薪1万元以上的开发者占45%,较2015年上升12%;月薪2万元以上的开发者数量占比增长67%。2010年以来,服务外包业开始逐渐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向西安、武汉、成都等二三线城市转移。然而,二三线城市的人力、房租等近年来也快速上升,成本优势也逐渐减弱。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企业的汇率风险也明显上升。综合成本的全面上升,导致许多外包企业不堪重负、惨淡经营、缺乏创新投入,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中国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弱,长期处于国际服务外包价值链中低端的困境。2016年7月,普华永道发布“全球软件百强企业”报告,全球软件重点企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占比达75%,排名前20的企业有15家为美国企业;其次为欧洲、加拿大、日本企业,占比为22%;中国企业仅有东软集团一家。中国与印度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印度拥有WiPro、HCL、Infosys、TCS等国际知名软件外包企业,2015年仅TCS一家营业额就达145亿美元。2015年43家火炬软件计划产业基地园区平均每家企业收入6075万元,说明多数为中小企业。

  “十三五”我国服务外包仍然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新技术和新产业革命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将扩大全球服务外包市场需求,并为全球服务外包的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将有利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扩大全球外包市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信息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将为我国服务外包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全面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

  第一,要提高服务外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设计经费投入,鼓励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服务外包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切实提高研发能力和交付模式创新能力。第二,要提高服务外包园区的集聚发展能力。增加园区基础设施和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建设投入,完善融资、技术、市场、人才、供应链管理等要素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第三,要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推动东部城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承接高端业务能力。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呼叫中心、金融后台服务、数据中心等人力资本密集行业在中西部设立基地和交付中心,推动大企业形成“一线接单,二三线交付”的分工布局。第四,要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应积极利用国家重大战略的机遇,在保持发达经济体传统服务外包市场主导地位的同时,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全球化》副总编。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商务部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编辑:刘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