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互联网+科研”让科研不再“孤单”

2017年07月06日 1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上海7月6日电 (王子涛)“对于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需要最合适的人去研究。但这些人不一定在你的团队,也不一定在你的学校,他可能是中国某地一个你素不相识的学者,这时候就需要用‘互联网+’科研的理念把大家聚集起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发起人张学良对中新网记者说。

  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与形式将发生改变。“互联网+”对跨学科合作提出了全新的科研组织形式与组织科研方式。以前要做一个科研项目,可能是某个单位为主。而据张学良介绍,目前他们已经突破从单个学校,单个专业来配置研究资源的阶段,转而通过众筹、众包、众研、众智来进行研究。

  张学良介绍说,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发起的中国城市群研究项目,就是通过“互联网+科研”这种新形式聚集大家智慧,科研众包,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城市与区域空间问题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GIS、城市规划、计算机科学、生态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科学交叉,团队内生地需要有多学科背景,一个团队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此庞杂的工作。

  “比如我要研究环长株潭城市群,我们离长株潭太远,做这个也没基础,调研成本也高,因此我们想找湖南的学者或团队做这个研究。”张学良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最终会筛选既有研究基础、又能投入时间,同时对“科研众包”组织形式有认同感的团队来完成研究工作。

  在招募到一批有基础、有兴趣、有时间的学者或团队后,根据每个团队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感兴趣的城市群,梳理城市群的历史脉络与发展历程,研究城市群的区域合作方式与进程,就城市群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意见与建议,每个团队负责完成中国城市群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城市群专册。

  中国城市群系列丛书拟出版二十余册,我国的二十余个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各一册,初步定于2018年底出版。

  “就研究团队自身来说,做的是一个城市群的研究,最后看到的却是所有城市群的研究结果,这也能激励大家一起做城市群的研究。”张学良说。据悉,在7月7日即将召开的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上,CCRL会发出建立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的倡议,使得每个团队都是城市群研究的重要节点,鼓励每个研究团队以城市群研究为基础,分别建立一个城市群的数据库与实验室。

  对于“互联网+”科研这种新形式,张学良也预测说,“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科研与传统的科研组织方式相比不会是替代关系,而可能会是一种良好的互补关系。”(完)

【编辑:于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