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古艺焕新生 浙江竹扇摇起国际舞台“中国风”

2017年08月17日 14: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古艺焕新生浙江竹扇摇起国际舞台“中国风”
    图为:“机器换人”的改革浪潮开始席卷制扇业。 黄钰雅 摄

  中新网杭州8月17日电(记者 方堃)“雅出书斋俗入尘,暑来悄送万家春。”无论是祛暑纳凉或是文化品鉴,小小的扇子里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自古以来,中国享有“制扇王国”之美称,折扇从明代始传入欧洲,风行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时至今日,扇子依然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2017年1-7月,经浙江湖州检验检疫局检疫合格,货值99.8万美元的浙江湖州竹扇漂洋过海,在国际上摇起一阵“中国风”。

图为:“机器换人”的改革浪潮开始席卷制扇业。 黄钰雅 摄
图为:“机器换人”的改革浪潮开始席卷制扇业。 黄钰雅 摄

  巧手艺:摇起“文化风”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筏头乡,大大小小的制扇厂星罗棋布,这片靠竹为生的热土,以制竹扇为主导产业,散布着近20余家制扇企业。“风徐来”是德清兴怡泰工艺品有限公司创立的品牌,其主要产品有团扇、绢扇和大刀扇等,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品牌创始人徐春英在当地行业中小有名气,不仅因为其工坊出品的扇子始终传承家族留传的制扇工艺,更多被谈及的是她为了学习工艺技艺全世界马不停蹄奔走的故事。为了让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徐春英花费大量时间四处学艺,将各种人文风情图案绘制在扇面上,形成了独特的产品文化。

图为:浙江湖州扇子。 黄钰雅 摄
图为:浙江湖州扇子。 黄钰雅 摄

  无独有偶,大唐竹木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竹木”)总经理夏焕荣也在小小的扇子上做出了大文化。“日本客商最在意的是文化而不是价格,产品质量只是一个基本要素,质量的提升在于品质,品质的提升在于文化,而文化的延续在于创意。”夏焕荣将影视、街景、油画等现代艺术作为题材,融入竹扇制作中,将千年传承的中国美学与时尚潮流结合,让传统折扇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得益于一直坚守的传统工艺及新颖的创意,“风徐来”顺利揽下了北京申办冬奥会代表团的礼品扇子的加工制作,将中国竹扇文化呈献给海外来宾。大唐竹木设计制作的竹扇则作为“国礼”,赠送给G20杭州峰会上的各国与会嘉宾。

图为:人工绘制扇面。 黄钰雅 摄
图为:人工绘制扇面。 黄钰雅 摄

  谋突破:摇起“改革风”

  制扇,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在其传承与发展中,不可避免遭遇到了来自时代环境及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而程序繁琐、技艺精巧的制扇行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

  “多年前,我们公司除了制扇之外还生产纸伞,这种纸伞从伞面、伞架到伞骨的制作全部须由工人手工完成,做工精良,深受日本客商的喜爱。”德清庆荣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庆荣工艺”)总经理蔡正荣告诉记者,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早已儿孙绕膝不再“出山”,且纸伞的订单数额虽不大却往往都是急单,企业迫于无奈只能放弃。

  技艺传承的中断、手艺人的缺失、人工成本的增加……这些都是制扇企业发展路中的绊脚石,正当制扇厂老板们苦苦思索如何使这门从父辈手里接下来的生意得以延续时,“机器换人”的改革浪潮开始席卷制扇业。

图为:制扇过程。 黄钰雅 摄
图为:制扇过程。 黄钰雅 摄

  如今,在庆荣工艺的车间里,除了埋头作业的工人之外,还多了几台机器。蔡正荣将竹片叠好放到机器里,拧开开关,切割针便开始“吱吱”地在竹片上刻画,从前需要师傅一刀刀削好的扇柄仅用一分钟就能成型出炉,尽管细节的打磨仍需人工完成,但机器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

  生产提速了,出仓速度也要跟上。传统的出口农产品报检是一大难题,按照原来的“批批检”和批次管理模式,企业出口至少需要预留3天的报检查验时间,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时间及成本负担。

  “我们把原来对出口竹木制品实行的抽批检验改为申报放行,实现即报即放。”浙江湖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3天预留查验时间转化为生产加工时间后,企业可以根据订单自由的安排生产和交货时间,缓解了库容压力,每年资金周转率在原来基础上至少增加一次,粗略算来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约10万元人民币。

图为:浙江湖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检疫扇子。 黄钰雅 摄
图为:浙江湖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检疫扇子。 黄钰雅 摄

  兼内外:摇起“双赢风”

  制扇业不同于别的产业,当街上摇扇纳凉的人越来越多时,制扇业反而进入了生产淡季。走进庆荣工艺的车间,多数已空无一人,仅剩下分拣扇骨及粘贴扇面的工人,他们正在赶制的是北京品牌“京扇子”的订单。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扇子,尤其是折扇,无论是作为收藏或是礼赠都深受国人欢迎。正是预见到中国国内市场会逐步壮大,庆荣工艺在守住海外市场的同时,还揽下了“京扇子”的品牌代加工,开拓国内市场。

  “实际上,国内订单要比海外订单大得多。”蔡正荣向记者展示了一把印着梅花图样的折扇说道:“光是这个图案的折扇,北京那边就订了10万把。”

  和庆荣工艺同样抱着“内外兼修”想法的制扇企业不在少数,他们的眼光不仅放在海外,也放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内市场。德清金柏扇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员,该公司年加工工艺竹扇近百万把,其中80%左右的竹扇制品对外出口至美国和日本,在此基础之上,该公司还与百年老字号扇子生产厂家“王星记”确立了固定合作关系,旨在打通国内销售通道。

  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双管齐下,不仅能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与经济利益,同时中华传统的扇子文化也得以大力传播,市场经济利益与文化精神传播在此获得双赢。

  巧手艺,绘匠心,方寸竹扇,寸寸彰显文化精深;促出口,扩内销,把把竹扇,摇起阵阵“中国风”。(完)

【编辑:孙静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