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坐飞机开手机上网技术上早就不是问题,问题是万一……

2017年09月20日 22:07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20日电(李晓萱 黄昂瑾)在飞机上拍拍照,顺手再发个朋友圈也许真的能实现了。

  9月18日下午,中国民用航空局飞标司副司长朱涛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允许由航空公司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也就是说,今后乘坐国内的航班,坐飞机玩手机,有望变成现实。据业内人士乐观估计,明年上半年旅客有望在飞机上使用手机。

  空中上网迎来政策松绑

  今年以来,关于民航局将放宽机上电子设备使用限制的传言不断,而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此次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4月8日,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交通运输部7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奥运交通保障及安保工作的通知》,交通运输部要求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系统各单位严格按照原交通部、原民航总局和国家邮政局的部署,把奥运火炬传递、奥运会及残奥会交通运输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奥运会、残奥会交通运输安全顺畅优质运行。并要求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建立专门工作机构,落实奥运保障的具体措施并随着形势变化不断强化和完善。中新社发 追影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国交通运输部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国交通运输部 图片来源:CNSPHOTO

  “交通运输部已通过了对《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以下简称‘审定规则’)的第五次修订,其中原来规章中禁止便携式电子设备使用的相关条款,现在通过规章的修订,把这个权利交给航空公司来进行评估。”9月18日下午,中国民用航空局飞标司副司长朱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同时,他也强调,民航局飞标司也制订了相应的审核和评估方法,来接受航空公司的申请。

  多家航企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后表示,会马上展开测评。据科技日报,春秋航空新闻发言人张武安称,空中使用手机是大势所趋,春秋航空已由运行标准部门牵头,组织研究相关评估方案。东航相关负责人也明确,其实东航旗下已加装上网设备的飞机曾进行过相关测试,结果也显示飞行中使用手机的风险可控,接下来更多飞机进行WiFi改造时也会按民航局新规进行评估。

  最新版审定规则将在今年10月起生效,但并不意味着一到10月旅客就可以立即在客舱中使用手机,张武安表示,“因为各家航空公司将根据审定规则第五次修订版的各项规定重新更新修订公司手册,完成民航局的评估,并向局方提交申请,得到批准后才可以放开,因此需要一定时间。乐观估计,明年上半年,旅客有望在飞机上使用手机。”

  另外,业内普遍认为,空中使用手机将是大势所趋,但如何使用可能面临部分限制。参照目前各国外公司的做法,有的公司规定飞机在起降过程中要关闭手机。巡航过程中,有的公司还规定必须切换成飞行模式使用。中国各航企的规定比较一致,否则,各家公司规定不同容易引起旅客误解和执行的难度。

  资料图

资料图

  “我们建议,即使飞机上许可使用手机,但在飞行途中,也一定要严格听从机组人员发布的安全提示。一旦不遵从机组的安全提示,在违规情况下使用手机且不听劝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然可能会面临相关处罚。”张武安说。

  使用手机是否影响飞行安全

  飞机上使用电子设备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了,为何此番规则调整引人瞩目呢?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jwview)注意到,此前,我国民航主管部门对机上电子设备使用是严格控制的,这主要缘于民航对运行安全的考虑。

  中国民航总局在1999年发布的《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规定,从飞机关舱门起,至结束飞行打开舱门时止,飞机上的乘员不得开启和使用,合格证持有人也不得允许其开启和使用与航空器正常飞行无关的主动发射无线电信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中就包括移动电话。

  “由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会产生电磁波对飞机的导航设备产生干扰。就算是飞行模式关闭了电话功能,由于飞行模式仅仅是手机厂商设定的模式,具体能屏蔽多少信号无法判定。而且每个厂家的飞行模式都有自己的标准,所以要求大家关机。”国内某航空公司机长向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jwview)介绍,“至于滑行时也要大家关机,是因为落地后的滑行过程中还可能对其他进近的飞机设备和机场的导航设备产生影响。”

  那么,日前民航局放权给航空公司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放开飞行中禁止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规定,是不是就不存在电子设备辐射干扰飞机信号了?

  机长表示,影响具体多大,没有固定值,“飞机和机场的导航和通讯设备有很多频率,当便携式电子设备发射的电磁波恰巧和正在使用的导航设备重合或者相互干扰,就会产生影响。”

  国内某飞机制造商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jwveiw),“飞机出厂前会经过大量的电磁干扰评测,而且虽然(手机频率和飞机与塔台间电磁波频率)有部分频率重叠,但因为功率相差甚远,应该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该业内人士表示,关于手机辐射对于飞机飞行中信号干扰的程度,目前并没有完全明确的说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晖也表示,“人们接听电话时会产生辐射,且辐射较大”,但这种强度的辐射是否会对飞行信号产生影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飞机在飞行中能承受多大的干扰等,需要航空公司针对他们自己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很难有人给出一个绝对不会受影响的结论”,据上述国内飞机制造商工作人员推测,今后国内航空公司可能会制定一些标准,来约束乘客在某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功率需要在某个标准内等。

  李晖也认为,“不能说绝对没有风险。但乘客在飞机上使用电子设备的需求挺强烈,至于航空公司是否将放开飞行期间禁用电子设备规定,可能还将取决于其对风险和受益的评估。”

  机载WiFi是机遇也是挑战

  3月8日,在厦门飞往昆明的厦航MF8405航班上,“十里桃林”客舱让旅客宛如走入梦幻世界。当天航班全部安排“暖男”空乘执飞,他们身着汉服扮演四大才子,为全舱旅客特别是女性乘客送去心仪的小礼物,整个航班营造出浪漫温馨、春暖花开的美好氛围。图为全舱乘客高举小礼品大喊“三八节”快乐。王东明 摄

  资料图 王东明 摄

资料图 王东明 摄

  这次民航局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开放,于乘客而言是方便生活,于机载WiFi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目前,东航、国航、南航、海航和春秋航空等航空公司已经试水机载WiFi。据新华网,国外的航空乘客,在选择航班时,超过60%会首选有无线网络服务的飞机,50%的乘客愿意为享受空中WiFi而放弃旅途中的其他便利。

  根据中国民航网日前调查,在我国,超过73%的旅客其旅途行为第一意愿就是上网,而当飞行时间超过4小时后,这一意愿接近100%;超过70%的旅客愿意付费享受空中WiFi服务,当飞行时间超过4小时,这一意愿更是高达88.8%。

  随着乘客对空中WiFi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航空公司布局此项业务的步伐也在加快。

  4月12日,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的成功发射,为航空公司的空中Wi-Fi布局加速提供了良好助力作用。联通公司也加入到空中Wi-Fi建设布局的版图中来,4月下旬,联通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联通宽带在线与航美在线、海特凯融联合宣布组建“联通航美”公司,主要任务是为中国联通提供航空Wi-Fi集成服务、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

  空中WiFi在我国起步虽晚,发展却非常快。2013年,国航在国内首次实现全球卫星通讯互联网航班飞行,在万米高空为旅客提供定制互联网服务。2014年4月16日,国航在北京飞往成都的CA4116航班上实现了ATG(地面基站)模式下的空地宽带无线通信上网。

  继国航布局WiFi航班后,2015年,我国多家航空公司在飞机上加装WiFi设备。但是,安装WiFi的飞机大多是宽体客机,飞国际航线,数量也极其有限。

  据了解,截至2016年,美国有78%的航班提供空中Wi-Fi服务。如果除去老旧飞机以及小机型,相当于美国航班已基本可实现上网。但我国航空公司安装WiFi的飞机大多是宽体客机,飞国际航线,数量也极其有限。据了解,中国互联网市场发达程度已丝毫不逊色于美国,甚至在移动支付、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已超越美国市场,但现在我国的航空公司仍无规模化的商用空中Wi-Fi服务,还处于免费体验阶段。

  据科技日报,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实验室谢晋东表示,“本次开放对航空公司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方面,放开便携式电子设备使用可以吸引客源,增加经济效益。”挑战是航空公司自己组织评估,需要很大成本,承担较大风险,比如对飞机进行改装停飞会产生巨大经济损失。“个人感觉,可能会在一些典型航线上推出试点。”

  “开放这些设备的使用顺应了大家日益增长的对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依赖,能让旅客有更好的乘坐体验,特别是长航线的‘空中飞人’,而这对于吸引客源也是一个利好消息。”某业内人士表示,期待各相关行业能够协同制定标准,在保障飞行的同时又能满足乘客需求。

  无论如何,将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许可交由航空公司评估,将大大促进机上WiFi设备的发展,空地将进一步互联互通;同时更进一步地促使航空公司在空中商城等的试点与应用,开发更多地类似机票+产品等。或许,航空公司的机上互联网在未来可能将成为新的流量入口。(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刘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