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决大豆产能不足 他们选择“从玉米下手”

2017年11月14日 10:09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解决大豆产能不足 他们选择“从玉米下手”

  11月初,在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万亩粮园的金黄豆田,来自南京、湖南、福建及四川省内的专家,在连片的玉米田中,正忙着数豆荚、看根瘤、捏土壤。他们见证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测产验收结果——高、中、低产田块大豆平均亩产分别为170.9公斤、127.4公斤、112.6公斤,5000亩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137.2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四川“十三五”育种攻关项目“突破性粮油作物新品种提质增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科研攻关的最新成果。而它瞄准的,正是我国“十三五”大豆领域急需的农业技术。

  “你也许难以想象,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所有农产品中,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品种是大豆,它的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0%以上。而且我国还是历史悠久的大豆种植原产地国家。”课题组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小春说,由于近年饲料豆粕、食用豆油、食用大豆等需求持续旺盛,及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等,“十三五”时期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

  按照国家部署,在推行玉米和大豆轮作构建合理轮作体系的同时,能否通过科技手段找到大豆“一扩大、三提高”的新路径,正是面向农业供给侧的重要科研任务。

  课题组在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文钰的带领下,按照“种养结合、合理轮作和绿色增效”于一体的目标,先后形成了“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技术等技术优势。

  “玉米和大豆套作并非新鲜事物,团队从2003年起就开始相关研究。但要将它用于大规模农业推广,其中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的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缜密的科研攻关。”王小春说。

  以“高产出”为例,项目组研究出了“选品种、扩间距、缩株距”田间配置技术,实现光能利用率3%以上、土地当量比1.5以上,达到玉米单产与净作相当,间套作大豆平均亩产100—150公斤。

  特别针对高矮不一、参差不齐的作物复合种植后,难以大规模机械化的“国际瓶颈”,课题组通过扩大农机具宽行至1.8米至2米、缩减结构参数、全新设计了传动机构等创新,实现了农机、农艺高度融合,不仅提高了播种、收获机具的通过性与作业效率,还首次在复合种植领域实现了播种、田间管理与收割全程机械化。此外通过攻关,团队还形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大豆根瘤固氮减肥、秸秆覆盖改良土壤等系列技术优势。

  因为贴近大豆种植一线需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我国迅速落地开花。今年以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等支持下,与之相关的千亩示范片、百亩示范方建设已遍及我国各地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其中,四川仁寿、甘肃张掖、山东德州的千亩示范片,实现玉米平均亩产与当地净作相当,新增大豆100公斤至150公斤;安徽阜阳、河南郑州、河北藁城等地开展了100亩至500亩的百亩示范方建设,全程按照农业部行业标准实施,示范效果十分显著。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