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平凉创“共享品牌”谋发展:耕地牛转为“致富牛”

2018年03月24日 23: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平凉创“共享品牌”谋发展:耕地牛转为“致富牛”
    3月23日,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员参观考察甘肃平凉红牛产业。 艾庆龙 摄

  中新网甘肃平凉3月24日电 (艾庆龙)“‘平凉红牛’品牌建设经过10年发展,当地“耕地牛”已向“致富牛”转变。”甘肃平凉市畜牧渔业管理站站长李文彬2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

  李文彬说,2008年,“平凉红牛”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当时为平凉红牛产业走出甘肃打下了品牌基础,便规定养殖大户和企业可免费使用该品牌。“目前,‘平凉红牛’品牌已100%覆盖养殖大户和企业。”

  连日来,在“考察平凉红牛产业”集中采访活动中,中新网记者赴平凉市崇信县、灵台县、泾川县多地采访“平凉红牛”品牌情况。

  平凉红牛是指在平凉特定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以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经长期选育而形成的体形较大、生长发育快、商品性状良好的红色肉牛新类群。

  “平凉在古代时畜牧业很发达,曾有‘农民唯养牛’历史记载。”李文彬介绍,平凉市草原植被覆盖率达83.91%,属典型农牧交错地带,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是中国官方划定的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和西北重要畜牧业基地。

  李文彬坦言,养牛虽作为平凉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更多是作为耕地使用,所能产生经济效益有限。同时,本地企业为第一时间抢占市场份额,导致无序竞争,平凉红牛肉质下降,市场对其印象一落千丈。

  “由耕地牛到致富牛,从‘单打独斗’变为共享品牌,借‘品牌’之力,企业携手谋发展。”平凉红牛集团董事长程强一语概括了“平凉红牛”从创立品牌之日起10年间的变化。

  在程强看来,“平凉红牛”不仅是甘肃平凉一张名片,更是抱团竞争的有力武器,“共享品牌,不仅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自相残杀’,还更容易占有市场份额,有更多精力和时间谋求肉质。”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平凉红牛”品牌经过10年建设,已涵盖牧草种植、粪便有机处理、红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除此之外,品牌化还带动了生产细节化,比如,在牛舍里还播放着轻音乐,帮助牛消除疲劳,增加食欲,从而达到增加育肥速度,提高品质的目的。目前,该市牛存栏量达77万头,出栏量47万头,牛产业增加值达17.5亿元。

  近年来,平凉除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外,还引进落户和扶持培育了秦宝牧业、伊顺祥、西开等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22户,依托“平凉红牛”品牌,研发和生产出平凉红牛肉制品,革制品、骨制品等6大系列100多种产品。

  同时,该市明确坚持规模化养殖和农民饲养同步推进方针,该市财政从2017年起每年列支1000万元牛产业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贴,龙头带动、大户联建、农合组织创办等多途径,建办规模化养殖小区327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21个,可带动8.42万贫困户发展养牛业,农民人均产业增收达900多元。

  期间,“甘肃省现代草食畜产业技术体系平凉综合实验站”“平凉红牛种质资源站”在平凉举办揭牌仪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建平认为,国内牛肉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尤其高端肉类雪花牛肉更是供不应求,“两站”建立会促使本土明星品牌“平凉红牛”拥有全过程、阶段式、品质育肥精准管理技术体系,将进一步增强品牌效应。(完)

【编辑:吉翔】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