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谁救了“北大仓”?40年“三北”工程成绿色卫士

2018年07月20日 15: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经济观察)谁救了“北大仓”?40年“三北”工程成绿色卫士

  中新社拜泉7月20日电 (记者 陈溯) 肥沃的黑土、广袤的平原、温润的气候,来到东北,才会明白为什么这里被称作“北大仓”。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曾遇到过生态破坏、大量减产的危机。而走过40年历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已成为捍卫“北大仓”的绿色卫士。

  “我小时候那会儿东北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今年63岁的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丁家沟村民温尽庄说的是东北以前流传的一句谚语,这句话是东北地区物产丰富的真实写照,他回忆道,1970年到1980年期间在国家粮食增产计划之后,田地遭到了严重破坏,田埂上都是光秃秃的、没有树,“从那时起风灾水灾变得特别多,往往头一天种的种子,第二天一场雨就冲走了,到了春天就是‘三刮四种’,种了毁毁了种,实在头疼。”

  传统的耕种方式加之过分追求产出,东北地区对土地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造成黑土加剧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据21世纪初的调查,东北黑土区85%的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若不施化肥,单靠土壤自然肥力,产量已远远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中国提供着占总量30%的商品粮、40%的大豆和50%的玉米,是中国粮食生产名副其实的“稳压器”。为了保护好这一片重要“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中国自1978年起开启了建设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工程。对于东北地区来说,防护林工程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平衡的重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拜泉县旧名巴拜泉,为蒙语“宝贵的泉水”之意,即这里曾是水草丰美之地。上世纪80年代起,眼看着家乡曾经肥沃的土地就要变成荒地,包括温尽庄在内的越来越多村民都着急起来,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年年都种树,年年都治沟。”温尽庄告诉记者,那时候在政府“三北”工程的号召下,村民们植树造林的意愿也比较高,大家都怕更大的风灾水灾到来彻底毁了自己的家。

  “三北”工程以来,当地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着力恢复生态环境和土壤肥力。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拜泉县累计完成造林112万亩,退耕还林4.2万亩,通过共同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格使365万亩耕地全部得到庇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年均治理面积达10万亩以上,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风速降低38%,连续30多年未发生风剥地。由于治理有效,拜泉县也被评为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

  温尽庄说,他家的玉米亩产已经从80年代初的150斤提升到1500斤,大豆的亩产也达到了300斤的高水平。“而且现在基本不怎么用化肥农药了。”从温尽庄的话可以看出,曾一度依靠大量化肥农药维持高产的“北大仓”已经逐步恢复肥力、脱离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方面表示,40年来,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防治水土流失成效显著,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粮食产量和农田面积呈“双增”趋势。营造农田防护林280.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2248.6万公顷,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68%。据测定,由于农田防护林的保护作用,粮食亩均增产15%-20%。

  放眼现在的拜泉县乡村,一排排树林将广袤的农田护卫其中,一派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手一攥就攥出油”的黑土在阳光下泛着光。(完)

【编辑:杨维思】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