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制造业发展迎“新变迁” 跨界融合趋势显现

2018年07月25日 15:4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 

  中国制造业发展迎来哪些“新变迁”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记者张辛欣)技术不断被颠覆的时代,每个细微变化的背后或将酝酿着巨变。环顾当下,随着信息科技等新技术深入到各个领域,生产方式、产业格局等都在发生变迁。跨界融合趋势显现、平台生态逐步发展……制造业发展迎来哪些“新变迁”?记者就此进行调研。

跨界融合趋势显现

  衣架的周围错落有致摆放着艺术品,试衣之余可以走进二层书屋,听听音乐,或是品尝一杯咖啡。这是哪,这里卖什么?在上海闵行区的之禾空间,人们很难给出答案。

  这家在服装业深耕20年的品牌从女装制造逐步转型为涵盖多个产品线,囊括餐饮、图书等的生活方式提供商。之禾创始人叶寿增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企业要把视角扩展到生活,将“美学”和“艺术”融入商业之中。

  路要踏实,也要走宽。在研发技术、做精产品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融合上做文章,产品和服务升级态势显现。

  有为消费者服务,也有为厂商服务。一个通过工程机械互联监测开工率和企业还款能力的想法,让三一重工意外地发现了工业品服务的大市场。其孵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树根互联通过大数据监测实现对工业品的运维和管理。去年至今,订单多倍数增长。“一些国际知名工业集团,其利润30%以上源自工业品运维。我国仍有很大空间。”树根互联高级副总裁黄路川说。

  海尔整合平台资源服务创业者;传化集团打造货运智能物流……纵观当下,很多传统制造“巨头”都做起了服务“生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1至5月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1%、17.5%和15.4%。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认为,对制造业而言,生产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都至关重要。跨界融合既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快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

平台生态加速浮现

  企业在变,产业也在变。从产业集群到特色小镇、平台生态,更加共享、开放的格局逐渐浮出水面。

  江南特色的历史街区,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群,拥有咖啡厅、艺术馆甚至秀场……走进杭州临平的艺尚小镇,很少有人会将其与服装制造集群联系起来。此外,艺尚小镇更吸引了优质制造商作为“小镇居民”,通过“云端”工厂、App抢单等模式实现了订单、面料、生产共享。

  “艺尚小镇是新阶段制造业产业生态的一个样板。”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产业集群的地理、环节界线正在淡化。未来的集群不只瞄准产业链条的衔接,更将做大“朋友圈”,做好价值“加法”。

  环顾当下,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少原有的产业集群逐渐升级为平台生态,产业合作方式更加共享、开放。

  专家认为,从关注商业到聚焦成长力,平台生态“赋能”效果更强。下一步,工信部将着力培育跨行业跨领域和企业级两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工业App,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新生态。

变化中彰显新活力

  不论是跨界融合,还是平台生态,都是对既定产业边界、空间格局再塑,体现了制造业整体格局的变化。

  在中国经济的诸多创新中,注重结构的创新尤其令人欣慰。因为这不仅表明一个“尝新”的方向,也意味着存量的变迁。从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中挖掘活力,产业获得了生机,企业迎来了生命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工业结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1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5%。

  尽管制造业领域呈现不少亮点,但也应看到,与制造强国相比,我国仍存在差距。制造业总体上仍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的现状没有改变,制约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工信部调研显示,部分领域仍存在大企业不够强、小企业不够精的问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说,我国产业发展要走好融合、集群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让工业经济向数字驱动型转变。另一方面,加快现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未来,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数据、信息等新要素支撑,推进市场和资源开放,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注入活力。

【编辑:姜雨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