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宁吉喆回应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

2018年08月17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形式形稳、质优、势好  来源:中国新闻网

  宁吉喆回应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 陈溯)当前中国经济怎么样?如何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变”?下半年经济工作如何做?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接受记者采访,集中回应中国经济热点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怎么样?宁吉喆表示,中国经济首先仍是“稳”字当头,同时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

  宁吉喆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总体平稳,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8%,连续十二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6.9%的中高速区间,就业、物价、国际收支都保持了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去产能任务如期完成;三大攻坚战有序推进,潜在风险隐患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宏观杠杆率趋稳,微观杠杆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对外开放进一步加速。

  稳中向好,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不断巩固;效益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2.6%,上半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继续跑赢人均GDP的增速。

  宁吉喆还表示,稳中有变的“变”,是指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从外部看,国际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从内部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出现新变化,转型升级中遇到的矛盾比原来预想的要大。

资料图。<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浪 摄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了增速放缓的情况。宁吉喆指出,7月部分经济指标有所波动,例如投资增速、消费增速,但总的看,经济运行还是保持在合理区间。但要更加重视这些指标的波动,防止短期波动转化为下行态势。

  面对稳中有变的新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宁吉喆表示,中央提出,下半年要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个稳”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也代表着下半年的政策方向。

  宁吉喆指出,为防止指标大幅波动、应对一些指标出现的下行压力,中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增强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深入扎实有效地做好“六个稳”。

  二是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生态环保、民生领域还有很多基础设施要加大补短板的力度。

  三是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实体经济发展有更好的融资环境,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政金融领域改革。开放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到实处,看到实效。

  五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的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的民生支出。

  宁吉喆表示,这六点是下半年应对稳中有变的新形势,保持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重点任务。

  “当前中国经济积极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宁吉喆表示,从供给看,中国生产要素综合比较优势没有改变,劳动资源的优势仍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中国仍具有资本优势、土地优势,此外,信息、科技等领域的新动能加速壮大,迅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需求看,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大众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为中国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巨大的韧性和内生动力。最后,中国政府财政负债率在国际上比较低,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充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具有丰富的应对各种危机的经验,这使得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宁吉喆强调,在稳中有变的形势下,有针对性采取措施,精准施策,中国完全可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完)

【编辑:李雨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