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成市场“通行证” 浙江义乌构建“诚信生态圈”

(诚信建设万里行)信用成市场“通行证” 浙江义乌构建“诚信生态圈”
中新网义乌8月17日电(李佳赟 周禹龙 施紫楠)从“鸡毛换糖”的信义相传,到“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信义创新,再到如今丝绸之路的信义延续,诚信是流淌在浙江义乌人血液里的基因,亦是义乌市场持续繁荣的生命线。
面对新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挑战,义乌积极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完善以信用为基石的诚信营商环境,激荡出“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诚信生态圈”。

“鸡毛换糖”曾是大部分义乌农民的谋生手段,他们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但伴随市场繁荣发展,外贸合同诈骗、拖欠货款逃匿等经济犯罪也呈高发态势,严重影响了义乌市场经营秩序。
为此,2009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及经济案事件预警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通过建立外贸公司、货运代理公司、供货商等信用及评价信息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公布逃匿的失信外贸主体,警示经营户防范外贸风险。
如今,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户刘佳佳只要有订单,就会在平台上查询合作伙伴的诚信记录。“2017年9月,两名印度商人曾到我的饰品店订货,订单金额近5万元,但要求到货后15天再付货款。因第一次合作,我有点不放心,便在预警平台上查找他们公司的相关信息。”
两天后,预警平台回复该公司办公环境较简陋。此外,刘佳佳还从平台上发现,印度商人要求的送货时间与其出境时间一致。这表明,在交货15天后,印度商人已不在国内。经此一事,刘佳佳便养成了上预警平台查询的习惯,以规避风险。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将9300余家外贸公司及货代公司纳入诚信监督,收到信用评价30余万条,合同诈骗案件从2009年的159起降至去年的22起,直接挽回损失2.74亿元。”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分局一大队副大队长龚卫东说。
除了打造“诚信防火墙”,义乌还在全国率先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监测市场信用波动情况的指标——义乌市场信用指数。据统计,推行信用分类监管以来,义乌市场经营户违法率下降了2/3,客商满意率达到97%。
如今,在义乌充满活力的大小市场中,难以量化的“诚信”已变成直观的数据,让每一笔交易都有“迹”可循,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

而随着义乌不断创新“诚信+”模式,信用“福利”也逐渐下沉到百姓生活、企业经营之中,“信用分”正潜移默化成每个主体在这座城市里的“通行证”。
义乌市民朱向阳便享受到了信用承诺制审批机制的“红利”。
2017年,因住房需求,朱向阳到义乌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工作人员发现他经常参加无偿献血,根据机制将其列为优先发放贷款对象。“没想到热心公益还能给自己‘加分’。”朱向阳乐呵呵地笑道。
除了擦亮信用“红榜”,义乌还发布“黑榜”,为惩戒失信行为布下“天罗地网”。
比如,2017年6月,在稠城街道胜利社区市场化清扫保洁项目政府采购招投标时,义乌市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便因信用等级为D而在招投标前被取消了投标资格。
义乌信用中心副主任陈奇介绍,为打造信用评价“新机制”,义乌搭建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归集58个政府部门、104家金融机构的1550项信用数据,形成覆盖41万法人、220万自然人,超过1.9亿条记录的多维信用数据库。
“我们利用这些数据建立了信用评价模型,打造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个人分别设定118个和98个加、减分项,该体系在医疗、教育、公积金贷款等公共服务领域推进联合奖惩措施,构建全城‘诚信网’。”陈奇说。
“人无信而不立,商无信而不兴,市无信而不胜。”在信用文化的浸润下,义乌的各个角落正涌动着股股文明新风,汇聚起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源动力。(完)
专题:诚信建设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