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种一季收两茬 河南再生稻成农民增收“金种子”

2018年09月20日 16: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种一季收两茬河南再生稻成农民增收“金种子”
    图为种粮大户陈昌向记者介绍再生稻生成情况。 张因祥 摄

  中新网信阳9月20日电(张因祥)种植水稻,也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播种一季可实现双收。曾经在长江以北几乎没有种植的再生稻,在河南信阳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种子”。

  九月的豫南大地,正值秋收时节。位于信阳市商城县河凤桥乡辛店村的百亩稻田里,连片的水稻正在抽穗扬花,散发阵阵清香。

  “与其它正在大面积收割的水稻不同,我们种植的是再生稻,第一茬早已收割完毕,现在看到的重新长出的第二茬。”近日,记者跟随采风团在河南信阳采访秋收情况,正在田间查看苗情的商城县绿色田园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昌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再生稻颗粒饱满,长势很好,预计单产可达300公斤以上。

  据介绍,多年来,该合作社一直承担着商城县农作物种植推广示范工作,近两年来以再生稻示范种植为主。2016年再生稻试种成功,2017年合作社种植了再生稻200多亩,头茬最高亩产650公斤,二茬最高亩产330公斤,今年种植总面积扩大到300多亩,已经收割的头茬稻平均亩产达到了550公斤。

  所谓再生稻,即“种一茬、收两回”,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水稻。“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时候,会有一些腋芽,在原有根系的基础上,这批腋芽将再次生长、抽穗,大约2个月后再次成熟,可以收割第二季。”陈昌解释说。

  商城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优质粮工程县、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重点县。这里四季分明,梯田如画,嘉禾千顷,林茂粮丰,盛产绿色纯天然农副产品,是豫南最具特色的“鱼米之乡”,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再生稻的种植和推广提供了土壤。

  近年来,该县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先后在多家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了再生稻研究示范基地,开展了再生稻适宜品种筛选、再生稻基质化育秧技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等相关研究, 制作出再生稻栽培模式图,在全县示范推广。

  “从2014年的40亩再生稻示范,到2018年的5万亩推广面积,商城县几年间再生稻累计推广面积近1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2000万公斤以上,再生稻双季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再生稻种植的纯利润达到500元~800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效益的两倍以上。”商城县农业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胡敬东介绍说。

图为长势良好的再生稻田。 张因祥 摄
图为长势良好的再生稻田。 张因祥 摄

  作为再生稻生产技术的负责人,胡敬东与农业打了30多年交道。据其介绍,再生稻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秧田和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等特点,与其它种植模式相比,它能带来更高的效益,在豫南既具推广价值,也有推广优势。

  “豫南气候独特,是亚热带至温带气候过渡带,秋季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又是个种植空档区,再生稻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胡敬东告诉记者,再生稻种植有效利用了豫南地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光温资源,优化了劳动力、机械和土地的资源配置,使被动的秸秆禁烧转化为主动的秸秆资源和利用,提高了稻田湿地对大气污染物的吸纳能力,凸显了“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不仅如此,再生稻不需要投入很多的劳动量,且生育期短,日产量高,亩平日产量6斤以上,50天左右的生育期可获得亩产300斤以上,亩增加收入300元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胡敬东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全县50万亩水稻,若发展30万亩再生稻,以再生稻亩产500斤计,仅此一项,全县可增产粮食1.5亿斤。

  据了解,目前该县从事再生稻产业发展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达300多家,“山信”“兄弟”“粤丰”等再生稻品牌已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再生稻产出的第二季稻米,由于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积累多,品质好,口感佳,价格高,是市场上备受青睐的‘香饽饽’,根本不愁销。”胡敬东自豪地说,再生稻能在豫南地区种植推广,对水稻产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

  据悉,再生稻种植不仅在商城县走出了新路子,在信阳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信阳从2013年就开始示范推广再生稻技术,先后在淮滨、商城、光山等地种植成功,示范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完)

【编辑:叶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