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贡献力超“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要退场?听听这些人怎么说

2018年10月01日 08:54 来源:国是直通车 参与互动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近日在发布会上表示,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60%,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可为何最近有观点抛出,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应逐渐离场?

  反观近日以来,最高层更是频频喊话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派发“定心丸”,注入“强心剂”。民营经济究竟怎么了?如何看待当下民营经济的地位?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日前举办的“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共同指出,目前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未来国家将多措并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五六七八九”,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呈现出“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缴纳50%以上的税收,创造60%以上的GDP,贡献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80%以上的就业岗位,拥有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出口创汇、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银温泉在座谈会上表示,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遍布国民经济各个行业。“4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若没有民营经济支撑,则无法想象。”

  在中国40年的改革历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在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之余,专家同时指出,目前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直言,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融资难、融资贵。要破解融资难题,需加快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对金融风险要有正确认识,不能以防范风险的名义把更多具有市场化的非正规金融一棒打死。”刘尚希说。

  除了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刘尚希认为,加快完善产权制度也是当前重要的改革内容。通过构建完善的产权制度,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市场化配置,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充分、公平地使用生产要素。

  对于当前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银温泉认为,这是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中国经济本身的周期性、结构性因素,也包括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改革措施,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同时加大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创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

  政策护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国家一直有所部署。银温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等,不断释放民营经济活力。从中央各项政策措施来看,国家一直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谈及国家如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提出了四方面建议。一是提高政策稳定性,不搞运动式执法;二是提高支持透明度,给予企业稳定的预期和政策适应期;三是进一步增强民企信心,加强市场稳定;四是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展减税降费的空间。

  在9月16日举行的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强调,要完善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制度,废除对民营企业歧视性的法律政策和监管,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开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在国家财税制度方面,刘尚希表示,国家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已抛弃所有制边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均一视同仁。未来将进一步拓展企业减税降费的空间,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经济环境。

  “减税降费要加大力度,如何降、降多少、空间有多大,目前正在研究中。至于政策何时推出,我认为时间不会太远。”刘尚希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所所长臧跃茹对中国民营经济未来发展信心十足。在她看来,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或是国家政策落地执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机制、体制方面更为灵活,自我革新、修复能力强,经过短期阵痛,未来发展会更有优势。(冯玲玲)

【编辑:周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