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减量化增长的襄阳实践:蓝天变得越来越多

2018年11月02日 10:3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减量化增长的襄阳实践

  如何在发展率先和保护优先中找到一个平衡,是减量化增长在工业领域的一个难题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贺斌 胡传林

  10月20日清早,2018襄阳马拉松正式开跑,选手们或奔跑在古朴大气的城墙下,或角逐于水天一色的汉江边,将襄阳美景尽收眼底。最让这些来自世界各地马拉松选手们感到庆幸的是天公作美:微润的阴天,适宜的温度,空气质量也保持在优良状态,当天的PM2.5指数不到60。

  这样宜人的气候,在过去的襄阳很少出现,而如今,襄阳的蓝天越来越多,越来越为襄阳人津津乐道,这得益于去年以来,襄阳提出以“减量化增长”为抓手,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

  粗放式发展下的城市隐忧

  襄阳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市改革办)主任任兴亮坐在办公室的窗边远眺,视野一片开阔,甚至能远远看到汉江对岸郁郁葱葱的湿地和鳞次栉比的高楼。

  这样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任兴亮感到甚为自豪,“这么开阔的城市,在全国是很少有的!”他指着窗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连片的土地大概有8000平方公里,上到老河口谷城,下到宜城,东到枣阳,西到南漳,基本上是河谷平原。

  “我们的城市框架拉得很大,发展条件很好,但是过去却太不精细!太令人心痛了!”任兴亮感慨道,他用一个指标“供地率”来作进一步的解释。所谓供地率,就是亿元GDP所消耗的土地资源,无论跟同类城市相比,还是和发达城市相比,襄阳的供地率都居高不下:亿元GDP地耗1380亩,比省会武汉还多耗996亩。

  “我们16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插花式散落在72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内。导致我们的城市既像城市,又像城乡结合部,最终带来严重的浪费,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到位。”任兴亮说。不仅如此,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在中心城区,每天供水量是80万吨,但污水处理厂却要建到90万吨。入口小,出口大,这样看似匪夷所思的现象,反映的是发展方式的粗放。

  除了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农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工业生产的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更是让城市面临着环境瓶颈:PM2.5、PM10长期排在湖北省的末位。

  而更大的隐患在于,对资源缺乏珍视,使得资源利用的集约度不够,而城市建设更是缺乏了长远考虑,特别是基础设施难以维护,带来债务和财政的沉重负担。

  2017年2月,李乐成任襄阳市委书记,首先就做了一番调研,几个月后,市委政研室接到任务,就落实新发展理念写一份材料,他们写了五个关系,包括如何处理好增长和环保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观念和行动的关系等,结果李乐成看到材料后,说了一句,“你们拔得太高了,我就想针对襄阳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这个方案,也就是后来在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首次提出的以“减量化增长”为抓手,落实新发展理念。但当时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将襄阳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梳理,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真正让“减量化增长”在襄阳市全面推行的,是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这次会上,“减量化增长”有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制度设计,各职能部门做什么、怎么做都一目了然。

  所谓“减量化增长”,简言之就是双减少,双提升:即推进经济增长率与能耗、物耗增长率反向运动,单位产出能耗、物耗与废弃物排放“双减少”,GDP中的绿色颜值与科技含量“双提升”。

  为了让这一抓手抓出实效,襄阳并没有止步于概念,按照李乐成的说法,要“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通过一个个项目,一个个工程,将新发展理念落小、落实、落地。市委副书记、市长郄英才也信心满满,只要把该减的减下去,该增的增起来,“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高。

  具体说来,就是在第一产业广泛推广城乡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农业合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融合发展。同时,通过落实“一节两减三基本”,发展特色、有机、高效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在第二产业推广“四化四造”,即清洁化制造、智能化改造、多元化创造、品牌化打造。在第三产业推广以标准化、信息化、人性化为方向的“三化建设”,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而在城市建设方面,根据襄阳市委提出的“三年还市民一个美丽的襄阳”目标,在襄城、樊城和襄州三个主城区,每年要以“美丽襄阳”的标准建两条街,两个社区,实现提档升级。“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市民,都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指标,清晰明了,利于实践。”任兴亮说。

  也正因为如此,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襄阳的减量化增长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2017年,襄阳市单位GDP地耗比上年下降5.3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1%,居湖北省第一位。纳入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的7个县(市、区),在2018年5月全部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占全省20个受表彰县(市、区)的1/3强。

  而看得见的变化,更是环境的改善和城市面貌的提升,襄阳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也向集约、精致转变,城市品质有了明显提升。

  双减少,双提升

  在东风井关农用机械有限公司新工厂一期厂房,远远看去,房顶微微闪着亮光,综合部部长李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这是该公司的光伏发电项目,总面积为7万平方米。

  东风井关是一家以生产农用机械为主的日资企业,日常生产用电量极大。今年2月28日,东风井关并网进行光伏发电,平均日照时间10小时,自3月以来,共发电293.04万千瓦时,其中47.58万千瓦时为企业自用,按0.799元/度价格收取电费,低于国家电网收取的综合电价。未消耗的余电上网,国家电网以0.41元/度的费用予以补贴。

  据测算,20年后,这一光伏发电项目的总发电量将达9811.8万度,节约电费超过712万元,并获得1305万元的电费收益。除了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创造一定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光伏发电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将大大减少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引导和激励企业建设“光伏-储能-供电”系统,延伸光伏产业链条,襄阳市政府搭建了政企合作、企业合作的平台,并在城市公共设施中作示范,襄阳火车站、襄阳火车东站、襄阳机场航站楼、东津新区十大公共工程等公共设施屋顶,都将陆续建设该系统。

  “如何在发展率先和保护优先中找到一个平衡,是减量化增长在工业领域的一个难题。”襄阳市经信委总经济师杨志国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作为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襄阳有较多传统产业,以资源能源消耗为增长的主要模式。在本世纪初国企改革之后,一度经过了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但2015年以后,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环保压力也很大。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开展供给侧改革,对于处于产业链中端的襄阳工业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

  在杨志国看来,减量化增长的推进,最终目标是通过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最终实现效率变革。而技术改造,成为了动力变革的最大抓手。为此,襄阳市出台鼓励企业技改10条等政策,实施千企千亿技改工程,编制实施新一轮技改提质三年行动计划,从汉江产业基金中拿出5亿元技改奖励专项,促进企业技改。两年内,襄阳市近17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技改。今年以来,推进千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582个。

  为了鼓励高耗能企业实现节能改造,襄阳将建一个市级能源管理平台,利用万州电气研发的WOES智能优化节能系统,为一些高能耗企业提供节能技术。据万州电气行政部经理熊海娟介绍,运用该系统,可对设备的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最终从技术设备、工艺管理和技能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由于各行业的设备和能耗标准都不相同,目前只针对几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研发出节能系统,而襄阳市经信委计划首批纳入该系统的企业也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目前全市有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十余家。这些企业节能改造完成之后,再将公益企业等纳入系统,最终将全市近1700家企业半数纳入该系统。

  目前该项目已经市政府批准,前期搭建平台投资约1000万元,企业进入系统后,主要的投入在补贴,按照每个企业补贴70%节能成本的标准,大概总共需要5000万元投入。“一次性投入不现实,得一步步来。”杨志国说。

  作为“双减少”的重要一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如何减少污染,让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也是减量化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

  恩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是襄阳一家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助理刘莉莉明显感觉到这两年公司的业务量翻了一番。公司刚成立时,每一天入场的垃圾量,也就700吨左右。随着这几年以来襄阳市做减量化增长,在垃圾收集和清运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建了很多的垃圾转运站,增加了清运的车辆,目前每天送往公司的垃圾量平均在1300吨,高峰期甚至能达到1900吨。

  据了解,恩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年盈利额在1000万左右,收入来源于两部分,垃圾处理费和电费,垃圾发电每度电费在0.65元左右,在全市总电量中占比极少,更大的价值是其社会效益。

  垃圾发电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但在焚烧的过程中,如果产生新的污染,显然是和减量化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刘莉莉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2017年,公司投入近3000万元进行水的提标改造,使垃圾渗滤液达到中水标准,在公司内部循环利用。同时,还按照新的国家标准,实现了脱氮脱硝的烟气化改造。

  废弃物循环不仅应用在工业领域,在农业中,减量化发展则是以“一节两减三基本”为目标,以“中国有机谷”为示范,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

  所谓“一节”,是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基本”则是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襄阳市农委总经济师刘智看来,农业的减量化增长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生产方式上减量化增长,主要是节约农业用水,减化肥、减农药,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减轻农业投入品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二是在产业结构上减量化增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培育绿色高质高效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在流通方式中减量化增长,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流通成本,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渠道,减少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尽管目前在三大产业结构中,农业在GDP中的占比日趋下降,但刘智认为,农业依然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特别是对于年产百亿斤粮食的农业大市襄阳而言,如何在一节两减三基本中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仍需不懈的努力。

  “农业减量化生产,不是为减而减,减的目的是为了增,减只是手段,增才是目的。”刘智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道,所谓的增,不是单纯的农产品产量的增,而是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增,也是对农业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提升,更是对消费者在农产品安全上的一个保障。“达到三个目标,农业减量化增长就做好了,不仅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还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农业贡献。”

  然而,中国的农民和农业极具分散性,数千年的思维方式也难以改变,农业减量化增长仍存在着较大难题。据刘智介绍,在农业减量化增长的起步阶段,主要以规模以上农业种植户和养殖户为主,即耕地30亩以上,养殖牲畜500头以上的农户和企业。目前全市种养大户有2万多家,家庭农场8000多家,农业合作社9000多家。

  在种植户中,鼓励种植绿色有机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得到有机认证的农户,将给予一定奖励。而在规模养殖户中,要求必备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在短期内,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业减量化,或许会增加农户的成本,减少产量和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农户会因为高质量安全农产品获得更高收益。目前,襄阳正在打造中国有机谷品牌,在区域内重点发展有机产业。“将品牌打出去以后,就可以力争成为全国有机产业的技术中心、产业中心和集散中心,逐渐放大它的溢出效应,产生集聚效应。”刘智说。

  除了政府直接出台鼓励措施,农业减量化增长也可通过项目引导来完成,即由龙头企业搞订单生产,制定标准,并提供指导,使松散的农户经营逐渐向绿色生态方向引导。这一点,正大食品(襄阳)有限公司的做法具有一定代表性。

  作为一家外资食品企业,正大坚持全产业链管理,助理副总裁邹大友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了和农户的合作模式。以生猪养殖为例,从饲料到猪种到疫苗,再到技术和管理,都由正大提供,农户只是代养。六个月后,按照每头200元的价格给予报酬。“如果要和我们公司合作,必须认可我们的标准。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建养殖场,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水处理和沼液池。”邹大友说。

  “农村就应该天蓝地净,山清水秀,所以,现代农业的功能,不光是提供食品,提供原料,还要提供生态产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刘智说。

  增与减的逻辑

  从2017年提出到现在,仅仅一年多时间,减量化增长就在襄阳各行业各领域全面推进,这得益于严密的指标体系和严格的考核体系。

  据了解,指标体系由襄阳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各行业各部门各不相同,每一年襄阳市会对各区县进行年度目标考核,减量化增长的指标体系将作为考核体系里的重要内容,如果是达不到,就会受到一些处罚。

  任兴亮介绍,目前襄阳每季度组织12个区县拉练一次,主要是看工业项目和产业项目,包括招商引资量、科技含量、现场管理和效益等,并现场打分。分数最高的前两名在开会的时候介绍经验,后两名则需要表态发言,因此各区县的压力很大,不得不认真对待。

  实际上,在“减量化”的过程中,襄阳也经历了阵痛,据杨志国介绍,前几年,襄阳市工业增加值一直呈两位数增长,近两年降到7%~8%,甚至去年达到最低点5.6%。“这也符合国家发展方向,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高质量发展。”

  在减与增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逻辑?对此,襄阳市发改委副主任刘艳涛认为,“减”和“增”,实际上跟“进”和“退”是一致的。“有时候看起来我们是在退,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进。”

  刘艳涛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比如现在关停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小企业,实际上一方面保护了环境,而且腾出了市场。因为这些小企业不仅污染环境,有时也参与到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关掉这些企业,是为了让其他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倒逼企业转型,有些高污染的产品,企业生产不了,可以转型其他国家允许发展的行业,关停并转也是一种方式。

  “所以说,减是为了更好的增。”刘艳涛说。

  从产业结构来看,刘艳涛表示,未来工业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还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能创造税收、解决就业、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传统产业。通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工业水平和装备技术水平,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服务业,将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健康养老等等,同时还要抓服务业跟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未来还要重视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

  尽管目前减量化增长是一个个项目具体化、持续化推进,但任兴亮表示,襄阳市对此寄予了很大期望,期待通过这些措施,在“十三五”末期,冲进GDP5000亿元俱乐部,城市经济规模进入全国50强,实现主要经济指标量值达到湖北省1/8以上、汉江流域1/3左右,“按照这个时间点,我们只有三年左右时间,任重而道远!”任兴亮说。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41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陈海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