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哲:本轮扶持民企政策已显效 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是抓手

2018年11月25日 14:12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25日电 题:《刘哲: 本轮扶持民企政策已显效 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是抓手》

  作者 刘哲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近期中央部委、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有效缓解了企业的债务风险和股权质押风险,遏制了流动性风险向基本面风险的演变。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无论是设立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支持工具,还是设立股权质押救助基金,都是短期的救急措施,当流动性风险化解之后,不能将这些短期救急措施当成中长期的改革政策。要持续拓展信贷、发债、股权融资这三大融资渠道,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来实现。

刘哲
刘哲

  有针对性、见效快是本轮扶持民企的最大亮点

  近期力挺民营经济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2016年中国经历了民营投资的大幅下滑,当时从10%下降到2%,导致同期制造业投资也从10%下降到了2.8%,民营经济是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的重要支撑力量。2018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经历了两年下行之后,终于出现了恢复迹象,但仍未回到2016年大幅下滑之前的增速平台,基础并不牢固。近期,出现了与2015年影响民间投资大幅下滑相类似的因素,比如资本市场负面冲击、股票质押风险等。如果不及时提前采取风险防范和对冲措施,可能会对下一期民间投资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目前资本市场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冲击,还没有从利润、资金端传导到投资。近期力挺民营经济的政策,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有利于稳定民营经济,进而稳投资、稳就业。

  当前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最大亮点在于其有针对性、见效快。前期民营企业债务风险其实是一个金融去杠杆的滞后表现,是一个特殊时期、阶段性的风险,流动性的风险,主要不是基本面的风险,不是最坏的结果导致的,而是更坏的预期诱发的。针对阶段性的问题,近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见效快的短期政策抓住了民营企业当前短期的主要矛盾,有效遏制了债务风险从流动性风险向基本面风险演变。

  纾困基金的落地需保持“救急不救穷”的初心

  当前各方纾困基金合计已经有上千亿的规模,这些基金在落地过程中需保持“救急不救穷”的初心,做更多的“雪中送炭”的事情,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工作。把资金投向基本面良好、公司资产良好、有一定行业竞争力,但是由于股权质押、债务问题等,出现了临时流动性困难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纾困基金本身也是一个风险收益的主体,也需要进行风险的考量和成本的考量。纾困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融资难”,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确定资金融通的利息和投资回报率,避免不计成本的支持,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又埋下风险隐患。

  对于目前已经出台的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也需要注意政策内部的协调和一致性,防止出现“翻烧饼”的情况,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无论是把企业请进来座谈,还是走出去实地调研,都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有针对性解决企业现实中的问题。企业没有问题的时候,最优的方式是让企业按照市场化的机制生产经营,尽量减少由于政策变动对于企业正常经营的冲击;当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能够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纾困。比如对于出口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服务,切实降低企业在投资或者招标时候的门槛,打破“旋转门”“玻璃门”“弹簧门”,通过优化政务流程,降低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构建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等等,进而形成一个大部分时间企业自由发展,关键时刻政府“雪中送炭”的良性机制。

  不能把短期救急措施当成中长期的改革举措

  从“救急”的角度来看,短期举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能把短期措施长期化,当成中长期的措施。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保险担保和增信等这些措施,能够有效缓解短期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恐慌情绪,避免出现羊群效应,解除市场对民营企业违约的过度担忧。但是,这些方式更多的是救急措施,缓解市场失灵的措施,真正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问题。因此,仅依靠上面的方式还不足够。当企业渡过了流动性危机之后,后续的支持企业经营发展的中长期改革政策也需要跟上。

  持续拓展信贷、发债、股权融资这三大融资渠道,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来实现。民营企业信贷需要新金融来对接,发债需要解决信用机制,股权融资则需要制度改革。比如信贷需要新金融。很多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征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并不一致,明显的收益与风险的偏离是不可持续的。从根本上化解民营企业债务危机,除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的稳定作用,不能盲目抽贷,更需要调动直销银行等新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带动作用,更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开发出更多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风险、成本、收益相匹配的产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彻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同时,大力推进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当企业没有生存问题,有投资动力的时候,就需要从五大生产要素入手,着力降低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等,降低要素成本,提升要素的供给效率,实际上是真正让微观经济主体呈现活力的“最后一公里”。如果企业用地成本过高、用工成本过高、融资成本过高、创新专利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护,即使短期流动性困难渡过了,从中长期来看,企业发展的持续活力就很难调动起来,之前的扶持政策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果。

  优化营商环境是下一步扶持民企的重要抓手

  在下一步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抓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近年来,很多行政性垄断领域已经降低了准入门槛,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但在民营企业进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要么到处碰壁,要么被迫退出,要么虽然进入项目招标流程,但却又被一些特殊条款而拒之门外等等。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提升民营企业的参与度和市场活力,也符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

  营商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基础设施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软环境主要是高效的技术创新环境、具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多层次的金融环境、市场文化环境和适宜的生活环境。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31个省份营商环境的排名和研究报告显示,不同省份营商环境短板各不相同。各地方政府需要对本地营商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科学评估之后,针对自身短板,精准施策。

  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的地方,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软环境存在短板的地方,围绕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分析找出哪个细分领域的短板最明显,企业的需求紧迫性最高;对于制度交易成本过高的省份而言,则要在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网上服务,在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上下功夫。补短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劳政劳民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不能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层面,要找准突破口,补齐短板。(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罗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