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起步价3元?深圳地铁票价暂不调整

2019年07月02日 14:0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起步价3元?深圳地铁票价暂不调整
  市发改委:将率先探索定价办法,再适时启动调价

  深圳将在国内率先探索制定轨道交通票价定价办法。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玮)今年2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轨道交通票价调整听证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因给出的三种方案均将起步价由2元调整至3元,导致票价上涨而引起争议。7月1日,记者从深圳市发改委日前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中获悉,深圳将在国内率先探索制定轨道交通票价定价办法,待办法正式出台后,再重新测算地铁运营收支情况,适时启动地铁票价调整。

  市人大代表

  “调价方案未提供充分信息难以判断涨价是否合理”

  去年3月,深圳市发改委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市轨道办)启动轨道交通票价调整的前期准备,草拟了票价调整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的方案,并首次采取了在价格听证之前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做法,于今年2月通过官网全文公告方案,引起广泛关注。

  “方案没有提供必要和充分的相关信息,如地铁的经营情况、扣除折旧后的收入成本支出,以及财政对地铁投资未来的安排和承担能力等,因此我们没法判断涨价的合理性。”吴滨等14名市人大代表为此联名提交建议案。

  吴滨说,地铁是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地铁票价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市民的幸福感。地铁自身巨额投资的特点与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建设与运营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地铁建设成本的核算和地铁集团运营成本,事关地铁票价调整,市发改委、地铁集团等单位理应向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全面披露并接受相关咨询;在征求意见时,也应聘请专业团队对各类因素博弈进行专业化分析,建立相关数学模型,提交报告,以供大众参考。”吴滨说。

  吴滨还认为,深圳市财政局应对财政支出做出科学分析与研判,尽可能通过缩减非急需的开支来优化和保障诸如地铁建设与运营这样的重要民生支出;考虑出台一些补偿机制,如对经常使用地铁出行的市民,每月给予一定程度的折扣或充值补偿等。

  “地铁建设应属于一个城市运营的重大事项,我们高度关注。地铁公司应向社会公布更多信息,市发改委应向市人大提交专题报告,并举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在此基础上,才能决定地铁价格的上涨与否。”吴滨说。

  市发改委

  全国率先探索制定轨道交通票价定价办法

  深圳市发改委表示,收到建议案后,已先后于2月25日、3月12日召开人大代表意见征询会。“代表们提出的全面核算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收支情况,界定政府、运营企业和乘客三者的经济责任等建议很有针对性,我们将充分吸纳。为此,之后又会同市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国资委等部门举行协调会,达成了应尽快制定‘深圳市轨道交通票价定价办法’(下称‘定价办法’)的共识。”

  该委解释,由于轨道交通具有建设周期超长、投资规模巨大、边建设边投入运营的特性,目前国家和各省价格主管部门均未出台轨道交通票价定价办法,普遍存在定价机制缺失、无章可循的问题。而深圳轨道交通票价于2004年试行,2011年制订,至今未作调整。目前深圳轨道交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线路、运营里程由试行初期的2条21.6公里,发展到8条285.63公里。按规划到2022年四期建成时,运营线路将增加到15条,运营里程达586公里,约为目前运营里程的两倍。

  为此,该委拟率先探索制定定价办法,建立“市民可接受、财政可负担、企业可持续”的轨道交通票价定价机制。拟制定的定价办法将界定政府、运营企业和乘客三者的经济责任,如具体明确了轨道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资和公益性票务优惠由政府承担;运营企业的非票务收入主要用于冲减地铁运营成本;地铁票价以“准许运营成本”为依据,体现公益性等。

  目前,该委已草拟完成定价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期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办理。待定价办法正式出台后,拟重新测算地铁运营收支情况,适时启动地铁票价调整。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