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投资正过山海关 优化营商环境须在“三讲”上着力

2019年08月14日 15: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最近,关于“投资正过山海关”的报道引人关注。从过去企业投资视东三省为畏途,到如今人们观念开始转变、资本开始过“关”,短短两三年时间,何以发生这样的“急转弯”?其根本原因,还是近年来东北地区从上到下痛定思痛,知耻后勇,矢志改革制度、更新观念、强化监管,使得营商环境“转负为正”。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最敏感。当市场环境不好时,它们的痛感最强烈,就会“用脚投票”,千呼万唤也不来;市场环境改善时,它们的反应也最敏锐,就会“闻香而至”,万水千山不嫌远。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点在哪里?回答这些并不难,只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能想到、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想想如果我们是投资者,会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服务、置身什么样的环境、受到什么样的对待,然后在相关工作上做“加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想想如果我们是投资者,怕什么、愁什么、烦什么,把它们列入“负面清单”,在相关问题上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下定决心做“减法”便是。

  当然,企业在营商环境上的诉求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却不外乎三点,即讲效率、讲诚信、讲法治。

  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先行一步就能占尽先机。对于企业,效率就是效益,甚至在有先期投入的情况下,迟一天就要多一天的财务成本,企业等不起、耗不起、拖不起。所以,一个地方,政务服务效率高不高,企业不能不掂量。

  诚信是金。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项目引进中“重招商、轻服务”,“重承诺、轻兑现”,一旦招来企业资金,服务就开始打折扣,承诺也成了“镜中花”,企业岂能不有所顾忌?所以,一个地方的声誉好不好,企业不能不权衡。

  法治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有力保障。只有当地政府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杜绝吃拿卡要的现象。政府严格监管、公正执法,恶性竞争行为才没有土壤。所以,一个地方的法治化程度怎么样,企业不能不在乎。

  效率、诚信、法治,地方干部虽然心里“拎得清”,但是工作实践中,受“权力方便”的惯性、不愿为不肯为的惰性、拖沓散漫的习性等干扰,却未必都能真正做到。因此,对地方政府来说,优化营商环境也是一场自我革命。它需要打破路径依赖,用改革的办法实现制度创新;它需要走出舒适区,彻底打破旧我、重塑新我,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它需要摆脱权力任性,依法依程序办事,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社会,从而为市场注入信心。

  一个地区,只要在讲效率、讲诚信、讲法治上能做到知行合一,这个地方就会受到市场青睐,就会逐渐成为生产要素活力迸发、创新创业源泉充分涌流的发展高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

【编辑:李玉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